东汉(公元228年~207年)

17.11.2015  18:18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治居延(今额济纳旗东南)。
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
  匈奴单于遣无楼且渠王(且音沮)入五原塞,与五原人李兴等和亲,告兴欲令卢芳还汉地为帝(李兴和卢芳俱为当时的地方割据势力头目)。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
  李兴等引兵至单于庭迎卢芳。十二月,与俱入塞,都九原县(五原郡所属,今包头市西),据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并置守令,与匈奴通兵,侵扰东汉王朝北边。至此,东汉王朝北边五郡都被依附匈奴的地方割据势力卢芳所控制。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
  光武帝裁撤西汉所设朔方刺史部,将朔方刺史部管辖的地域归入并州刺史部(州治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
  卢芳率兵进攻云中,久攻不下。其将随昱留守九原城,欲胁卢芳归汉,卢芳得知,率10余骑自五原城(今包头市西北)逃入匈奴辖区,其众尽随昱归汉,东汉王朝下诏拜昱为五原太守,封镌胡侯。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公元39年)
  东汉王朝派扬武将军马成缮治障塞,自西河 (郡治在今伊克昭盟东胜市)至渭桥(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候,以备匈奴。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
  卢芳归降东汉王朝,汉北边五郡之地重归东汉王朝。东汉王朝为充实沿边郡县,命五郡边民各还本土,并发给粮食和路费。王莽以后废弃的沿边郡县逐渐得到恢复。东汉王朝继承西汉郡县制,仍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但刺史的地位、职能和权力已不同于西汉。东汉十三州长官有其固定治所,掌握了升降地方官吏的大权,逐步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变西汉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的并州、凉州和幽州等所辖郡县,管辖着今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张掖居延属国(治居延,在今额济纳旗东南,辖境相当今额济纳河流域),属凉州;五原郡(治九原,在今包头市西,辖今乌梁素海以东地区、包头市及伊克昭盟东北部地区),属并州;朔方郡(治三封,在今磴口县北,辖今巴彦淖尔盟西南地区和伊克昭盟西北部地区),属并州;云中郡(治云中,在今托克托县古城村,辖今呼和浩特南部平原),属并州;定襄郡(治善无,今山西省左云、右玉二县南,辖境包括今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南部地区),属并州;西河郡(治平定,今东胜市,辖今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等地区),属并州;上郡(治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辖境包括今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东段等地区),属并州;雁门郡(治阴馆,今山西省旧代县西北,辖境包括今凉城县大部地区),属并州;代郡(治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西南,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南部地区),属幽州。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
  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赤山在今赤峰市境内)连兵入塞,杀戮并俘去大批平民。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
  匈奴国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过半。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匈奴八部南下归附东汉王朝,东汉王朝帮助其设立南单于庭于西河郡的美稷县(县治今准格尔旗纳林镇古城)。这部分匈奴人遂称为“南匈奴”,匈奴从此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后南匈奴部众广布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各郡。一些降附东汉王朝的北匈奴部众也在这些地方游牧。
  △  光武帝裁撤五原郡建制,将五原郡辖地归入朔方郡,官吏安置到黄河以东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重设五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
  塞外乌桓首领81人接受东汉王朝封号,率领部众移居到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雁门、代、太原、朔方等十郡障塞之内。此外,在云中郡、西河郡、上郡等地区也有乌桓人活动,而留在塞外的赤山乌桓仍活动在长城以北今赤峰地区。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
  十一月  北匈奴军进攻五原郡和云中郡,南匈奴单于率军将其击退。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
  东汉王朝招募了一批犯死罪和在押囚犯到度辽营(今东胜市东北),以屯戍朔方和五原等边县。凡徙边县者,发给弓弩和衣粮。
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
  三月  汉明帝为使河南地进一步巩固,再次下令把各郡判处死刑的囚犯减罪,携带家眷到五原、朔方二郡落户。同时制定许多优待政策,鼓励罪犯到河南地屯戍。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
  二月  祭彤与南匈奴左贤王信出朔方、高阙塞(今乌拉特中旗石兰计山口),进攻皋林温禺犊王(禺音偶),彤与信意见不相契合,离塞900余里,未见匈奴而归。
  同年  北匈奴大举进攻云中郡,太守廉范以奇计将其打败,北匈奴军被斩杀及自相辚藉而死者有数千人。从此,北匈奴军不敢再向云中郡进犯。
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
  鲜卑族攻打北匈奴,将北匈奴打败,杀优留单于,北匈奴大乱。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部归附于东汉王朝,至云中、五原、朔方、北地等郡驻牧。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
  九月  北匈奴单于以汉王朝还其弟,派遣车偕储王等款(叩关)居延塞,欲入朝见。十月,窦宪派班固、梁讽前往迎接。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
  因北匈奴战败西迁,南匈奴、乌桓又陆续入塞,鲜卑遂向南占据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之后,继续进占匈奴故地(即大漠南北),领有今内蒙古草原广大地区,并吸收了匈奴没有西迁的余众数十万人,实力大为增强。此后不断骚扰东汉王朝沿边各郡。
东汉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
  正月  东汉王朝派越骑校尉冯柱将虎牙营留屯五原郡。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
  春  北匈奴左部自相疑叛,还入朔方塞(今巴彦淖尔盟西南部)。度辽将军庞奋迎受慰纳之,其胜兵4 000人,弱小万余口全部归附东汉王朝。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度辽将军庞奋调任河南尹,东汉王朝命朔方太守王彪行度辽将军事。
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
  是年至东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间,居住在今内蒙古地区北部的鲜卑族大人燕荔阳亲自赴汉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朝贺,东汉王朝赐鲜卑王印绶允许鲜卑族在上谷郡的宁城(今河北省宣化市西北)通市,与东汉王朝进行贸易。
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
  春  北匈奴单于逢侯,将百余骑至朔方塞归附汉王朝,东汉王朝将其安排于颖川郡(今河南省中部)。此后,北单于世系不明。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东汉王朝迁西河郡郡治至离石、上郡郡治至夏阳、朔方郡郡治至五原(今包头市西)。
东汉桓帝建和元年~永康元年(公元147~167年)
  鲜卑在其首领檀石槐的统领下,南抄汉边,北拒丁零,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控地东西1.2万余里、南北7 000余里,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游牧的军事政权。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平元年(公元178~184年)
  鲜卑政权瓦解,漠南地区自云中郡以东,分为三个地域集团:檀石槐后裔步度根拥众数万户,占有今呼和浩特平原及乌兰察布丘陵地区;轲比能拥众10万余骑,占有今锡林郭勒草原;素利、弥加等鲜卑首领占有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及科尔沁草原。居住在漠南西部地区的鲜卑则在今伊克昭盟和阴山南北活动。各部鲜卑各有分界,直到东汉灭亡。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辽西乌桓蹋顿(大人)为袁绍所厚。袁绍被曹操打败,绍子尚、熙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曹操率兵北征三郡(辽西郡、辽东郡、右北平郡)乌桓,出卢龙塞(今河北省境内),达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收其部众20余万人,分别安置在中原各地。三郡乌桓从此消失,三郡以外乌桓也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