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村庄写新篇稻花香里说丰年 —— ——乌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打造民俗特色村寨纪实
春日,看稻苗青青,青山绿水;秋天,看稻浪滚滚,景色怡人;旅游季,可以吃纯正朝鲜风味儿的泡菜,可以看朝鲜族特有的民族舞蹈,可以游朝鲜族特色村寨……体验朝鲜族民俗特色文化就到乌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这里稻香飘飘,民风质朴,独具特色,正在成为乌市旅游业发展中一道明媚靓丽的风景。
从“小康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蜕变
三合村建于1937年,位于乌市东南部,洮儿河东岸,距市中心8公里。三合村总户数500多户,总人口1700多人,是一个朝、汉、蒙、满四个民族和睦共处的多民族聚居村,其中以朝鲜族为主,比例高达62%。三合村民风淳朴,风景秀丽,部分民居仍保留朝鲜族建筑的传统特色,与小六队湿地风景区毗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形容的便是这里。
在美丽的洮儿河畔,以朝鲜族为主的三合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这里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丽幸福的家园。三合村开发较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为三合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1983年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村里涌现出了种植、养殖、运输、采石、造纸、经商等多种专业户,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93年,三合村被市委、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二十年后的今天,当再次走进这个昔日的“小康村”,你一定会惊讶于岁月走过这里所留下的痕迹——曾经的泥土路已经铺上了平整油亮的沥青,又宽又阔;泥土的院墙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统一的白墙;瓦房、土房已经改造成了独具朝鲜特色的大屋顶民居,白墙灰瓦,屋顶坡度缓和,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端庄大气。“小康村”俨然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舒心幸福的日子,今年,三合村在推进自治区提出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深深认识到“十个全覆盖”的深刻内涵,积极筹划工程建设,由于三合村的孩子们可以就近到镇里上学,所以该村没有校舍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该村已实现农村安全饮水、村村通电、广播电视、村村通讯、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农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的全覆盖。2014年,在其它工程计划中,三合村还将硬化3公里街巷;计划改造民居45户,总改造面积4800平方米,项目计划投资280万元,改造完成后,村民可通过开农家小饭庄等形式利用改造房屋提高生活水平。到2015年,三合村整体改造将全部完成,届时,一个“十个全覆盖”的新三合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李石基老人在三合村住了几十年,看着自己的家乡这些年的大发展大变化,特别感慨。“在这儿住了一辈子,真没想到村里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房子是新盖的,水电网都通了,闲着没事儿可以到文化活动室跟老邻居散散心,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卫生室就在咱家门口。生活环境也是越来越好,你看看我们家门口这路,来回溜达一圈,鞋上都不粘土,跟城里也没啥两样了。我现在可真是安度晚年呢!这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心啊!”
从朝鲜族聚居村到朝鲜族特色村寨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乌市依托特色村寨,在打造民俗文化旅游上下足功夫,展示新亮点。三合村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快推进朝鲜族特色村寨建设,大力发展民俗观光、生态观光、农家乐等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使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成为乌市大旅游格局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3年7月,乌市聘请吉林省延吉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编制了《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朝鲜族民俗村规划》;2013年7月乌兰哈达镇政府聘请山东威海市工程咨询院编制了《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朝鲜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打造民俗旅游村寨描绘了蓝图,客观分析了三合村旅游发展潜力、开发方向,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规划和可研,三合村朝鲜特色村寨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95.7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970平方米。工程空间按照“四验、五点、六展”的布局实施。四验即有机蔬菜体验、有机水稻体验、野外烧烤体验、农家乐体验;五点即以传统设施为主题设置的五处景观节点;六展即民俗展览区、民俗饮食区、传统工艺区、传统运动区、综合服务区及贵宾招待区。
朝鲜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占地面积81.0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70平方米,计划投资5403.48万元,其中有机蔬菜体验基地20栋,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有机水稻体验基地占地1000亩,面积667000平方米;野外烧烤体验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5处景观节点建设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民俗展览区占地面积12670平方米;传统运动区占地面积37100平方米;部分朝鲜民居改造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二期工程占地面积10.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计划投资6414.70万元,其中农家乐体验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综合服务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搬迁安置区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三期工程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投资3756.44万元,其中民俗餐饮区占地面积14500平方米;传统工艺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贵宾招待区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
朝鲜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为申请上级补助7000万元,地方自筹8574.63万元。项目完成后,年均接待民俗风情旅游人数为102.47万人次,年均实现营业收入15370.38万元,年均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830.00万元,年均实现利润总额为5758.47万元。
许忠峰是三合村村民,凭借聪慧的头脑和善于发现商机的敏锐观察力,今年五一期间,他在村里开了一家朝鲜族风味饭店。他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他家的生意特别好,来三合村旅游的人也不少,来了都想尝尝朝鲜族风味儿的饭菜,“尤其是传统的老汤狗肉、韭菜鱼、白水鸡等特色菜,是游客必点的!”许忠峰一边忙活着上菜,一边笑呵呵地跟记者说。
“看着村里一年一年的发展变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的干劲儿也足,等到我们这个朝鲜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村全部建好了,那场面想象一下都觉得美啊!”三合村党总支书记张金跟记者说。
从普通小村庄到民俗文化旅游村的重要转折
今年,三合村结合民俗特色村寨的打造,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举全村之力,发动百姓,广泛宣传,对全村的大街小巷进行了全面清理。“咱们三合村这几年发展越来越好,这整治村容村貌是大好事儿,作为村民,我们就应该第一时间参与进来,村里变干净整洁了,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干净整洁了,我们的日子也才能越过越舒心,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就会更多。”一边清理路边沟里杂草,一边跟记者唠嗑的村民朱成基笑着说。朴实的话语道出的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村容村貌整治项目建设中,三合村利用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硬化巷道1277米,改造院墙2335米,水渠衬砌700米;同时,在市交通局统筹安排下,完成道路新建、改建5.9公里。现在正是深秋,如果你是走在三合村的乡间路上,满眼所见是规划整齐的房屋、秋收后的稻田,以及随风飘落的树叶,一幅乡间秋景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呈现在面前。
“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白白的桔梗哟长满山野,只要挖出一两根,就可以装满我的小菜筐……”悠扬欢快的歌声从村里的文化活动室悠悠地飘过来,好不热闹。原来,这是他们在庆祝自己的老年节,朝鲜族、蒙族、汉族的街坊邻居们齐聚一堂,唱歌、跳舞、聚餐、打扑克、下象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年我们都过老年节,不管是什么民族,大伙儿聚一聚,沟通沟通感情,心情都好了不少。”许永日老人跟记者说。
三合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主要以朝鲜族为主体,多民族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同发展,共命运,逐渐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蒙、汉、满、朝鲜一家亲,共建文明富裕村”的喜人景象。据三合村村史记载,早在1988年,三合村就获得过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13年年底,三合村被市委、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三合村将多措并举,全力打造朝鲜族特色村寨。一方面,以民俗旅游、特色农业发展为主导,充分利用区位与资源优势,依托1000亩高效农田项目,打造集观光、采摘、旅游业于一体的特色村寨。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提升三合村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拉动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特色民俗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旅游、文化、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三合村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同时,按照“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民居改造与新农村建设、旅游强村创建和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打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居条件优越、民族特色鲜明的朝鲜族特色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