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市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小记

05.05.2015  12:11

  致富路上不让贫困户掉队———乌兰浩特市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小记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扶贫工作该怎么办,如何让乌兰浩特市实现全面小康“不掉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乌兰浩特市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加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靶向疗法”精准划定扶贫对象

  “以前,谁是贫困户都由村干部说了算。现在,我们大家说了算。”日前,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先锋村村民孙景海一边采摘着温室大棚里的草莓,一边笑呵呵地说。他的感受来自于乌市自去年以来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

  去年5月起,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和建档立卡自上而下、贫困识别自下而上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公示公告、建档立卡”5个工作程序,做到民主公开。截至今年1月底,全市共识别出贫困户2213户、贫困人口5900人、3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处全盟领先水平。

  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昌波说:“为贫困户、贫困村建档立卡,就像瞄靶子一样准确锁定了目标,方便因户施策、因村制宜,制定对口帮扶措施,扶贫开发的着力点更清晰了。”

  “精准滴灌”彰显扶贫新常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特别是要看贫困的老乡。在过去的一年里,乌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增长14%,农牧民脱贫致富速度一路攀升。

  近日,走进义勒力特镇西包达力干嘎查,柏油路纵横交错,院墙整齐划一,房屋错落有致,改造后的西包达力干嘎查景色亮丽。去年,乌市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包括西包达力干嘎查在内的贫困嘎查村分别投入导向性扶贫资金5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50万元,全面改善贫困嘎查村的人居环境。

  今年,乌市精准扶贫彰显新常态,在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由“漫灌”式扶贫转向“滴灌”式扶贫。全面推开“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工程,把培养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计划投资1600万元,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重点打造6个区直示范村、8个盟级示范村;发放金融扶贫贷款5000万元;加快推进生态移民工程,移民搬迁375户、1100人;巩固自治区厅局帮扶、“五个一”帮联成果,确保2017年消除绝对贫困。

  “思想扶贫”斩断贫困户的“穷根”

  今年35岁的乌兰哈达镇混都冷嘎查村民安成林,一直闲在家。去年下半年,在政府“三到村、三到户”的精准扶持下,成为一名既有种植收入、又能靠驾驶技术赚钱的脱贫户。记者采访时发现,像安成林一样,不少农牧民的贫困原因,是思想观念落后。为此,乌市持续开展了“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和“进社区、入网格、结亲戚”活动,全市各机关党员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和帮扶户深入交流,与嘎查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的往来沟通,在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的同时,逐步转变贫困户的落后思想观念,首先实现“思想脱贫”。

  此外,乌市每年还通过各类基层大讲堂,在各镇、嘎查村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就业技能、理论政策等方面培训超过千余场次、培训农民达两万人次。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乌市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驻站记者姜丽艳)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