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上演 穿越时空感受乌兰牧骑人的精神

31.08.2017  11:15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记者 王乐) 刺骨的寒风不停地刮着,大雪漫天纷飞,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一支刚刚成立的乌兰牧骑小分队艰难地行进在漫天风雪、茫茫夜色中,队长钢普力布带领队员们赶着一架“勒勒车”,迎着呼啸的风暴,向偏远的牧点跋涉……

  28日和29日晚,由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倾情打造的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作为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之一,在内蒙古人民会堂上演。

   排练长达7个月

  “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排练长达7个月,为了将这部剧更完美的呈现给观众,从舞蹈、演唱、乐器等方面,都对演职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导演金美花说。

  时长约1小时45分钟的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是一部以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为题材的剧目。该剧将主人公那日苏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脉络,讲述了一代乌兰牧骑人的命运故事。以歌舞表演形式,讲述了乌兰牧骑诞生以来,始终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为宗旨,深入牧民当中传播社会主义文化。表现了乌兰牧骑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于基层牧民生活的宝贵精神,揭示了乌兰牧骑几十年来对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价值。

  金美华说,“这部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代代乌兰牧骑人的真实生活,如剧中主人公那日苏在那达慕大会上演唱长调后,被北京文工团看中,但那日苏无法割舍与草原和牧民的深厚情谊,最终选择留下。同时,我觉得这部剧最大的特色,是一部诚意之作,无论是舞美还是演员的表演,用真实的情感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立的乌兰牧骑小分队乃至后来的发展展现得淋漓致尽,把现场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使观众亲身感受到乌兰牧骑自诞生以来,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于基层牧民生活的宝贵精神。

   演员都是“乌兰牧骑”后代

  1957年6月17日,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对于草原上的人们,“乌兰牧骑”是一个永恒的符号。其不是一支普通的文艺队伍,在过去,演员们在演出闲暇时间,为农牧民洗衣做饭、剪羊毛、照相甚至理发。在今天,这支文艺队伍依然活跃在草原上,为农牧民宣传、辅导、服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依然温暖和感动着草原上的人们。

  演员斯琴巴特尔说:“今天,我们的演出条件有了飞跃式发展,旋转式舞台、灯光的加入,为演出效果增添了光彩。但是,乌兰牧骑永远和当初一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乌兰牧骑精神永不过时!

  打草、剪羊毛、扑灭草原大火、架着勒勒车演出……一幕幕乌兰牧骑人演出、劳作的场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回老一代乌兰牧骑人艰辛却美好的旧时光。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中这些场景不仅完美诠释了乌兰牧骑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也将乌兰牧骑人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在剧中扮演牧民和乌兰牧骑人,每一次下乡演出,尽管舞台简陋,但是看到牧民们都十分热情,草原上的牧民都知道我们的乌兰牧骑,我就觉得很欣慰,不管什么时候,乌兰牧骑人还是和从前一样奋斗,为人民服务,我觉得这样的精神一直都在。”演员特日格乐说。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叶芽,在草原上被牧民亲切地称为“玛乃乌兰牧骑”(汉语为我们的乌兰牧骑)。辽阔的草原是天然的舞台,见证了乌兰牧骑从萌芽到壮大的整个历程。几十年来,“乌兰牧骑”从草原走向全国,被誉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而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用真实的手法,再现了一代代乌兰牧骑人的不平凡生涯。

  金美花表示:“演员都是90后,他们的父辈们都是老一代乌兰牧骑人,绝大多数演员都在牧区长大,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里生活的人们的习俗和他们的需求,在舞台上表演的也都是属于自己的、充满感情的东西。”所以他们适合也有义务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经历。

   让90后年轻人来看

  对于这部舞剧的价值,金美花表示,“拍这样的一部歌舞剧,不仅是让那些50、60岁的人看,更多的是让90后年轻人来看,让他们明白和感受乌兰牧骑人的艰辛付出和许多不容易,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感慨,我都觉得这部剧就有价值了。

  在演出当晚,具有时代感的灯光舞台特效,还有剧情和演员投入的表演,充满时代气息的布景,让在场的观众印象深刻,也让那些专门过来看演出,有插队经历的老年观众们热泪盈眶。

  “这是一部令观众情感随着剧情起伏的舞剧,从中也了解了乌兰牧骑这支文艺轻骑兵的发展历程,以后有机会一定到草原看乌兰牧骑演出。”来自内蒙古大学的李子歌说。

  同样,曾经在锡盟插过队的王先生说:“这部剧演的很真实,让我们感同身受,似乎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那时候,一听说有乌兰牧骑演出。无论当天有多忙,也得抽出时间去看乌兰牧骑演出。在这里,也为这部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点个赞!”

  如今,乌兰牧骑已经成立60年,队伍已经扩大到75支,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从勒勒车变成了汽车,灯光舞美设施也逐步迈向现代化。此外,他们还走出了国门,将“草原舞台之风”进一步刮向了世界。而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正是以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为题材,揭示了乌兰牧骑对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