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后旗:发挥风光优势 助推绿色崛起

26.08.2015  11:10

   编者按

  45年风雨,45年彩虹。乌拉特后旗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励精国治,改革创新,完成了从纯牧业大旗到工业强旗的华丽转身,成为祖国北疆一颗冉冉升起的经济明星。放眼今日之后旗,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可圈可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尽享保障。为了热烈庆祝乌拉特后旗建旗45周年,本报本期特推出回顾专版,意在从不同侧面生动反映乌拉特后旗昨日的辉煌,激发全旗干部群众明日的斗志,为后旗早日实现“四个全面”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八月的乌拉特后旗草碧天蓝,一座座风车转动着洁白的叶片,一块块光伏电池板折射出夺目的光芒,展示着北疆新能源基地的风采。后旗拥有着独特的地理、自然优势,是全国少有的风能、太阳能富集地区。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气约200天左右,最大风速29米/秒,极大风速38米/秒,这正是风能富集、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的真实写照。同时,年平均日照时数高达3280小时,光照资源也非常丰富。按照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内蒙古建成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要求,后旗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新能源,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新能源百强旗县”,一个以风电为基础的新能源建设基地已经形成。

   “风”华正茂

  短短十年间,后旗迅速聚集了华能、国电、华电、中广核、大唐、盾安等数十家国内外知名的风电企业。截至目前,后旗已与37家企业签订了风电开发协议,规划总容量达到1910万千瓦,占地5718平方公里。2015年1~7月份并网风电企业共发电91393.036万千瓦时。针对风电输出困难和“弃风限电”问题,后旗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提高风电消纳能力,改善电网结构,着力减少弃风限电现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旗与大唐河北风电公司签订了10万千瓦风电供热项目以及亚王集团的2×3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来进一步改善全旗并网风电企业的“弃风限电”问题。同时,在风电发展集中区建成一座500千伏汇集站,彻底解决了新能源电力外送瓶颈。

   “光”彩夺目

  走进内蒙古盾安光伏电力有限公司,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整齐划一,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该电站投资1.5亿元,是巴彦淖尔市目前唯一一个光伏电站,是新能源发展的终端企业。如今该公司已并入内蒙古电网,电量每年达1500万千瓦时。近年来,在稳步推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同时,后旗开始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积极鼓励风光同场项目的开发建设。2012年委托贵阳设计院和内蒙古水利电力设计院分别在前达门苏木约253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一期300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和潮格镇约3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总容量为82万千瓦的光伏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光伏项目装机容量已位列全市第一,规划容量达到1560兆瓦,现已并网投产的有7家190兆瓦,2015年1~7月,并网光伏企业共发电15745.468万千瓦时。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扶持清洁能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后旗立足“风光无限”的自然资源优势,“追风逐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吸引着更多风电和太阳能项目的投入和运营,对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科学发展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

 畅游巴音镇感受大变化

  宽阔的马路、清新的空气,漫步于巴音镇的大街小巷,置身于凸显蒙元文化特色的那达慕广场、绿树掩映的呼格吉勒广场、五彩斑斓的景观河,会让你忘记正漫步在一个北疆小镇。放眼远处白蓝相间的楼宇和街道随处可见蒙古族元素的图案、装饰,让人感觉到浓浓的草原气息。

  2004年旗府搬迁以来,后旗分别聘请包头、上海、内蒙古等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业人员,针对旗府巴音镇的建设组织开展三次规划修编工作,规划总控制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控规覆盖率达到了100%。

  在巴音镇的城镇建筑设计中后旗坚持“小而特”、“小而精”的原则,避免了“贪大求洋”。十余年来,巴音镇房地产开发已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的同时,还严格整治市容市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

  以前的巴音镇,一条狭窄的街道横贯东西。由于没有排水系统,居民只能把污水直接倒在路边,冬天道路上是冰坡,遇着大风天,四散的垃圾满街跑。2014年实施旧城区集中改造工程后,通过修缮、改造、拆除、置换、新建等方式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旧城区一改“脏、乱、差”等问题,既方便了城区居民的生活,又美化了环境,使得旧城变“新城”。

  久居旧城的徐大爷说起旧街改造很是满意:“现在上街舒服多了,路平整了,也不飞土了,门脸好看了生意也好做了。特别是街道两面挺耐看还挺有特点的,有的地方还装饰了骏马、骆驼,挺有草原特色的。生活环境好了,大家的心气顺了,过日子也有了劲头。政府这可是给办了个大好事。”

  在搞好城市道路、管网建设的同时,还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城镇水、电、气、热供应系统。加快城镇信息网络建设,努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同时,还加强城市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处理污水和垃圾。(记者刘尚峰)

 社保全覆盖惠民喜事多

  后旗作为少数民族边境旗县,在关注弱势群体,惠民利民等方面一直卓有成效,通过一系列的民生普惠工程,越来越多的人在阳光下绽放出笑容。

  ◆让更多人感受温暖◆

  后旗山前耕地面积少,人口多,山后面积广,人口少,由于退牧还草、禁牧等政策的实施,很多山后人口出现贫困现象。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党的温暖,后旗历年来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截至今年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保障标准为达到471元/月(5652元/年),保障城镇困难群众4511户8693人,农牧区困难群众3833户5994人。城乡低保对象按其劳动能力、实际家庭困难程度、实际生活水平等情况,划分为A、B、C三类,进行分类施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下的动态管理。截至6月底,共发放城镇低保金1892.74万元,城市电价补贴31.7万元。发放农牧区低保金1109.8万元,农牧区电价补贴24.4万元。在此基础上,对城乡低保进行提标,月增长20元,提标资金从今年1月份补起,补发资金已兑现。

  ◆让更多人群得到保障◆

  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后旗从2004年不足1万的参保人数到现在参保人数达到3万多人,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险种也逐步发展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四大类险种。

  后旗常有突发性发生各种干旱、风暴、霜冻、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居民生产生活。为此,全旗健全救灾救济各类保障措施,在各项灾害发生第一时间及时查灾核灾,制定救灾方案,并及时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灾情,积极争取救灾救济资金。仅今年上半年后旗就下拨各苏木镇救灾救济款202.5万元,救助冬令春荒受灾人员74人,发放救助款6.11万元。

  为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后旗于2009年4月率先全面启动实施了《乌拉特后旗城乡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为了进一步缓解城乡居民因患重大疾病造成的家庭、生活困难,旗财政每年安排预算300万元,按一定标准给予救助。2010年至今,后旗逐年降低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门槛,城镇居民、农牧民报销起付线调整为2万元,并提高报销上限,为更多的老百姓带来实惠。今年后旗新出台《乌拉特后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暂行规定》,根据普通疾病和重特大疾病,对不同群体确定了不同的救助标准。根据新标准,截至6月,后旗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53万元,共救助900余人,其中:普通疾病救助485人,发放救助资金72.6万元;重特大疾病救助(包括农牧区和城镇居民)197人,发放救助金69.7万元;一站式救助122人,发放救助金4.4万元;门诊救助96人,发放救助金6.3万元。

  ◆让老年群体得到福音◆

  为了让更多的生活贫困人员能“居有其室、食有其源、乐有其所”,后旗于2010年先后在呼和镇、巴音镇新建2家综合型福利院,让旗里的五保老人、低保户等老人免费入住,逐年完善内部设施。今年共投资2.5万元在79个房间安装169个“一字型”卫生间安全把手,投资7000多元新建自行车棚一座。

  为全旗80周岁以上494位老人发放老年长寿保健金,为全旗60岁以上7787位老人建立信息库,定期开展敬老“孝星”的评比工作,助推敬老爱老新风气。 (记者杨冬青)

 建设宜居城镇 打造美丽后旗

  清早,漫步在巴音镇的道路上,两旁绿化带的植物总会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傍晚,陪伴家人信步游走在公园,新鲜的空气会带走你一天的疲乏。不同颜色的植物高低错落的组合,与建筑、道路一起构成了城市的美景。园林绿化让城区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致。如今,呼格吉乐广场、同歌乐歌景观河以及沿路绿廊,已经成为后旗城区绿化显著的重要标志。

  自旗府搬迁至巴音镇以来,后旗始终坚持不懈的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既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截至目前,城区绿化面积达258万平方米,占城区总面积的30.6%。在不断扩大城区绿地面积的同时,后旗的道路绿化覆盖率也达到了100%。

  公园绿地是城市的“绿肺”,正是有了这些绿地,百姓的生活环境才多了一份清新和洁净。

  今年开春,旗委书记巴图在城市园林绿化专项调研中提出,要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力度,按照“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开槽扩绿”的思路,增加绿化的密度和广度,因地制宜选择树苗,分层次、分类型进行绿化,让城市空地都绿起来。全旗14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为城区12个老旧小区栽种新绿,现已全部开花结果。据了解,今年全旗已投资4651万元,造林75010亩,完成义务植树20万株。落实各类苗木210多万株,落实飞播、灌木造林种子7万斤。 (记者嘎茹迪)

 振兴民族教育 关爱伴随成长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强国之基础,在过去的45年中,后旗民族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后旗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全旗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4年旗府搬迁,蒙中率先定址于新旗府巴音镇,成为全旗唯一一所蒙古族中学。2009年,旗委、政府果断决策,提出建设民族教育园区的设想。之后用了两年时间,集民族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体的民族教育园区全面建成,同年面向全区高薪招聘了园区校长。如今,这里已完全满足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通过竞聘走上岗位的校长哈斯毕力格感慨道:“事实证明旗委、政府的政策完全正确。建立民族教育园区,整合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两年内实行轮换,师资得到交流,牧区和城市享受同等教育。”

  后旗还特别关心农牧区留守儿童,积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安心完成学业。据了解,后旗共有600多名留守、流动、贫困儿童。教科局与妇联联合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点,并开展周末妈妈活动,协调红会救助,给予留守儿童家的温暖。后旗民族学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已有四年之久,学生在校所需各项费用,由上级划拨一部分,其余部分由旗财政预算安排。学生在学校连伙食费都基本不用掏,寄宿生每人每月的伙食补贴费从以前的150元提高到300元。

  在一中、蒙中就读贫困学生考入普通高校可以领到助学金,本科类新生一次性5000元,专科、高职一次性3000元。自2014年开始实行以来,累计资助低保家庭贫困学生194人,675万元。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4人,67万元,贫困大学生资助63人,17.3万元。 (记者刘尚峰)

 促就业助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后旗就业创业工作亮点频闪,成为助推民生工程的新引擎。

  政策扶持助推大众创业

  “多亏政府的创业贷款扶持,我才做成了现在的规模。”图拉嘎金店郭金君的成功离不开后旗的创业扶助政策。2014年,她参加就业局组织的“SYB培训+实训基地+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四合一的免费创业培训后,就业局为她发放了8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有了贷款,加上培训的知识和实训经验,她开办了图拉嘎珠宝银器店,带动就业5人。

  近年来,后旗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自主就业创业,用好、用活、用足了各项创业扶持惠民政策。先后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退牧移民、高校毕业生等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支持等一系列创业服务。为了促动大众创业,该旗将创业担保贷款作为各类人员创业的“助推器”,不断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解决新创业群体面临的贷款担保难等多个难题。2013年以来,全旗免费培训创业人员113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772万元,成功创业852人,带动就业2400余人。

  订单培训打造特色品牌

  为根本解决本地用工难,就业难问题。后旗根据用工单位对岗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进行订单培训,2014年为飞尚铜业外送21名劳动者赴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选矿专业培训。如今,这些签好订单外出培训回来的人员都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为加强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就业局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开展电工、电焊、化验、特色种植养殖等常规技能培训基础上,打造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电子商务营销等特色培训品牌。

  精细服务就业成果丰硕

  近年来,金属市场低迷给后旗就业工作提出新的难题。为缓解企业用工压力,促进本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后旗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学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为依托,搭建供求平台,为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提供就业服务。2013年以来,实现城镇人员就业3207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0742人次,满足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缓解了面临的就业压力。

  后旗千方百计促就业、创业,惠民政策的实施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生计问题,描绘出一幅蓬勃发展,和谐稳定的新画卷。(记者 杨冬青)

  (图片由通讯员 包永利提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