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切夫:精雕细琢镌刻人生

24.05.2016  12:37

乌日切夫在创作。

  最初接触到乌日切夫,是通过中国版画学会的一条微信链接,蒙古族版画家乌日切夫抒发民族情怀的画作让人印象深刻。

  苍狼、白鹿、圣火、图腾……这些本真、拙朴又传神的意象散发着神秘而隽永的魅力。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来自版画艺术之乡——通辽市奈曼旗的乌日切夫以这些直抵人心的画作,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近20次,夺得由中宣部批准设立的美术专业国家级最高学术奖项金彩奖。

  在这个气温忽上忽下的草原初夏,记者见到了乌日切夫,这是他最近6年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采访前他反复说,之所以接受采访,是希望他的成长故事能对青年学生有所裨益。

   以感恩之作打开成功之门

  乌日切夫出生于通辽市奈曼旗沙日好来苏木一个半农半牧的嘎查,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尤其擅长画画。

  乌日切夫遗传了父亲的多才多艺,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写诗、画画的天赋,开始跟随父亲一起作画,山水、花鸟是父子俩创作的最爱。父亲白天干活,晚上回家作画,当时嘎查里没有通电,只能点煤油灯。腊月里为父亲举着煤油灯画年画、写对联的画面是乌日切夫脑海中关于童年最深刻的印象。

  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基层缺少美术教师,乌日切夫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指导,初中数学老师哈斯是美术爱好者,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素描和速写。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乌日切夫在奈曼旗蒙古族中学读了3年高中,1988年,他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回到家乡,放羊、种地,似乎想慢慢地适应农牧民的角色。只是在劳作的间隙,乌日切夫常常独自躺在草原上,看天、看云、思考人生,他渐渐地发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再也无法满足他内心的追求。于是他辞别父母,再次回到奈曼旗蒙古族中学,开始补习,一心要考取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然而命运又和乌日切夫开了个玩笑,因2分之差,他再一次落榜了。在同学的介绍下,他拜在扎鲁特旗蒙古族中学美术教师照日格图的门下。

  照日格图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让乌日切夫大为感动,他暗下决心:人生第一幅版画要为老师创作,他参照高尔基的黑白木刻肖像创作了第一幅版画作品《我的老师照日格图》。1990年,这幅作品在全国首届中小学师生美术作品展上荣获佳作奖,这给了乌日切夫莫大的鼓励。

  1990年,乌日切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版画专业。乌日切夫说:“如果说父亲是我艺术的启蒙老师,那么真正把我引上艺术之路的是照日格图老师!”

   从远古化石走向苍狼白鹿

  迈入高等学府的乌日切夫一入学就给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制定了规划,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专业、娱乐一个不落,他是学校里有名的台球高手,也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青年》《花蕾》等报刊上连续发表原创版画作品。

  然而这些未能成系列的“小品”并不能让乌日切夫感到满足。

  直到有一天,弟弟送给乌日切夫一块化石,化石里生命的痕迹历历在目,乌日切夫被震撼了。他循着时光的轨迹,用版画语言去解读凝固在化石中的生命痕迹,去赞颂大自然对生命的呵护和热爱。

  1993年冬天,乌日切夫创作出了课程作业《我的梦》。这幅学生习作在1994年全国首届“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上荣获金奖。在少有展览和奖项的年代,学生作品能荣获全国大奖极为不易。

  乌日切夫的努力和荣誉也为他赢得了校方的肯定和赞许。1994年5月18日,乌日切夫版画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陈列馆举办,展出了30多幅以“化石”系列为主的作品,主题均为生命的永恒和对大自然的崇敬。

  个展过后,内蒙古师范大学决定让乌日切夫留校任教。此后,他用纸漏版画的技法创作的,以花草树木、昆虫和鱼类等动植物化石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多次参加了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览,在美术界一鸣惊人,“化石”也成为乌日切夫在版画界最早的形象和符号。

  “化石”给乌日切夫带来了荣誉,也促使他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是蒙古族画家,可是他的作品中有多少是反映蒙古民族历史和文化的?

  乌日切夫从蒙古民族史学巨著《蒙古秘史》的开篇“成吉思合罕之根源,奉天命而生之孛儿贴赤那,其妻豁埃马阑勒”中得到了灵感。在蒙古语中,“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阑勒”的意思分别是“苍狼”和“白鹿”。在乌日切夫看来,“苍狼白鹿”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狼和鹿,而且是蒙古族崇高的精神文化、古老的传统内涵的影射。

  2000年9月,乌日切夫背负着日渐成熟的创作构想和激情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行为期一年的深造。

  他把自己关在北京的出租屋里整整3天,开始以“苍狼白鹿”为主题进行版画创作。“3天后出门,感觉舌头都生锈了。”乌日切夫说。由此,他成为第一个以“苍狼白鹿”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的中国画家。

  2001年9月,“寻踪苍狼白鹿·乌日切夫版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了版画作品60余件。乌日切夫以“狼鹿图腾”为主题创作的系列版画作品流露着忧患意识,呼唤着生态平衡,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正因为拥有这样鲜明的特征和个性,他以《苍狼白鹿》命名的版画作品在2003年一举摘得中国美术金彩奖。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美术作品展”和“2013年新疆国际版画展”……

  此后,“苍狼白鹿”取代“化石”成为乌日切夫新的标志和符号。

  2004年,由于乌日切夫在创作上的成就,他作为“中法文化年”的文化使者,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派往法国交流学习。

  在艺术之都巴黎,乌日切夫一方面尽最大可能汲取西方艺术营养,另一方面也尽最大的努力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在此期间,他先后在法国、德国、泰国、日本、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主题画展。

  乌日切夫注重国际交流,也关心家乡文化建设,2006年,乌日切夫将自己倾心创作的40余幅代表作品捐给了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

   让民族艺术步入更高殿堂

  国内外的重大艺术活动和关于“苍狼白鹿”的各类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乌日切夫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名人的烦恼。

  在乌日切夫看来,是时候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创作,并从理论上得以升华了。2009年,乌日切夫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成为第一位中央美院版画博士的蒙古族艺术家。

  读博后,乌日切夫开始大量收集蒙古族佛教版画,蒙藏地区的木版唐卡上和佛经插图里那些神秘的图像为他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填补了佛教版画学术领域的空白。

  2015年,乌日切夫根据佛经版画研究成果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蒙古族佛教版画调查与研究》荣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此外,2013年乌日切夫还主持了文化部国家课题《蒙古族佛教版画图像研究》,2014年主持了教育部课题《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研究——哲里木版画为例》,2015年又担任了北京雍和宫课题《雍和宫木版佛画图像研究》的主持人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佛教版画全集》(91——100卷)的编著者。这些研究成果为以后研究蒙古族佛教版画和民间版画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为中国佛教版画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和理论依据。(记者 院秀琴)

   乌日切夫小传

  乌日切夫蒙古族,1969年4月出生于通辽市奈曼旗。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内蒙古青联副主席,内蒙古政协委员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览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美术作品展”和“2013年新疆国际版画展”。从1994年以来在几届“全国《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上荣获过金、银、铜奖。2003年版画作品《苍狼白鹿》荣获中国美术金彩奖,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清代蒙古族佛教版画调查与研究》荣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荣获“内蒙古青年文化名人奖”,2007年荣获“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十大杰出贡献奖”,2008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以及内蒙古美术馆、德国、法国、罗马尼亚、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内外举办过近20次个人画展。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览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美术作品展”和“2013年新疆国际版画展”。他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近20次,夺得中国美术金彩奖。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24日) 13版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