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发展特色农业书写绿色华章

03.08.2015  12:18

  如今,当你走进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统一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平坦干净的马路和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都让人眼前一亮。

  为了提高农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团结新村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日光温室1200栋,合耕地986亩,形成了以蔬菜、葡萄种植为主,花卉、养殖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团结新村共有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有634户居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千里山镇还引进了投资6.5亿元的农业产业项目,可实现新增就业3000余人。

  团结新村的设施农业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地区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原则,鼓励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技术革新推进“菜篮子”建设

  近年来,我市农业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产业以设施反季节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季果类菜的生产,以补充和均衡市场供应,让市民一年四季“菜篮子”中都有新鲜蔬菜和瓜果。

  海勃湾区育苗中心由山林合作社承建,其中一座占地4亩的智能温室已建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能温室就是采用岩棉椰糠复合栽培方式,应用精准节水灌溉、自动监控、温室生产智能控制、病虫害绿色防治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配置了风机、湿帘等设备。智能温室不仅需要的管理人员少,而且要比普通温室节水75%以上,产量还要比露地栽培提高1.5倍。”

  2014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1.56万亩,总产量4500万公斤。今年上半年,蔬菜种植面积0.91万亩,同比增加0.22万亩。

  目前,我市无公害蔬菜农产品认证数量已达成协议5种。我市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标准认证规模,确保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同时,我市还重点发展渔业、畜牧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区居民增收的目标。

  我市不断强化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我市现有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31个、无公害农产品25个和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10家企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2家企业正在申报绿色食品。

  因地制宜推动葡萄产业发展

  我市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具有发展葡萄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国内可与新疆吐鲁番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将葡萄做成特色产业,是我市当前农业工作的一项重点。

  目前,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带动,葡萄产业已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截至2014年底,全市葡萄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等企业达33家,葡萄种植面积3万多亩,挂果面积近1.5万亩,葡萄年产量超万吨;葡萄酒生产企业4家,产能近2.5万吨;保鲜流通企业达到10家以上,保鲜库能力12万立方米,整条葡萄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吸纳劳动力就业1万多人。葡萄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区居民和企业增收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我市所产葡萄、葡萄酒在各类大赛中屡获金奖,产品种类也迅速增多,“乌海葡萄”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汉森”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形成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乌海葡萄与葡萄酒品牌。

  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提供原产品及制酒业外,还带动了葡萄园、葡萄酒庄、葡萄街、葡萄酒博物馆等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市已建成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目前已有2家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葡萄产业呈现出三次产业相容互促的发展态势。

  下一步,我市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乌海特色产业,打造乌海——中国沙漠原生态葡萄与葡萄酒之都,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属性和文化属性,从引入产业资源、导入产业资本这两个关键环节入手,以葡萄与葡萄酒为媒介,将葡萄产业置身于依托国际大通道,争取列入中蒙俄经济走廊。(记者刘春霞通讯员孙晶洁王芳)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