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经济转型铿锵前行 综合实力节节攀升

30.10.2015  13:47
  即将踏上“十三五”的新起点,乌海早已做好准备,蓄势待发。回首“十二五”,已是硕果累累。

  5年弹指一挥间。从发展思路调整到产业结构转型,从重点项目落实到民生事业推进,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经济转型铿锵前行,综合实力实现了步步攀升。

   经济转型步履坚定

  作为一座以资源为主的城市,我市一直在谋划着转型升级之路,探索着科学发展之策。5年来,我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稳步发展。2011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4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10700元。到2014年,我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647美元,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8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38元,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5元。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努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强化经济形势研判调度,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运行。我市传统产业延伸提质,原煤利用水平就地转化率达到90%以上,焦炉煤气年处理能力达30亿立方米,煤焦油深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白货”发运比重由56%提高到68%;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精细化工产业快速发展,腾龙生物精细化工二期建成投产,成城交大、佳瑞米精细化工部分产品建成试产。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89万千瓦,增长8.1%,完成电力多边交易42亿度,为企业减少电费支出1亿元;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陕汽清洁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辆,有力带动了瑞格工贸、金运商贸等近20个配套项目发展;企业发展实力不断壮大,黄河能源、源通煤化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君正能源等8家企业进入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9%,非公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71%,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

   7成以上财政收入投向民生

  财政收入的多少,往往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的最终落脚点一定是在民生和社会事业持续改善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连续多年来,我市7成以上财政收入投向民生。2014年,全年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70.68亿元,增长13.5%,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6%。

  2014年,我市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470元提高到570元,低保补差标准人均提高30元,列自治区第一位;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实现同城同待遇,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月和1160元/月,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均居自治区第一位;“三无”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均居自治区第三位;孤儿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700元/月和1418元/月,均列自治区第三位;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973套,开工率102%,基本建成9633套;全力抓好“菜篮子”工程,群众“吃菜贵”问题逐步缓解;公交便民惠民政策力度加大,投入补贴资金1512万元,实施公交IC卡票价减免政策,乌海至碱柜、棋盘井、乌素图区域客运线路实现公交化运营。

  回首“十二五”,我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彰显新魅力,踏上了从“中等城市”向“中心城市”转变、从“工矿城市”向“宜居城市”转变、从“富裕城市”向“幸福城市”转变的新征程,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十个全覆盖”工程持续推进,新农区建设水平实现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展望“十三五”,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幸福期待,转型的蓝图势必继续展开。(记者孔鹏程)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