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逆势前行靠的是改革和创新

28.08.2015  11:57
  作为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乌海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积极应对,逆势而上,寻求新的发展良机。近日,就如何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的六大重点工作任务,特别是实施重大项目、推动转型升级,乌海市委书记侯凤岐、乌海市市长艾丽华接受了《内蒙古日报》记者的专访。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 调整结构促转型   转型发展是每一个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可以说乌海的发展始终探索着、实践着、总结着转型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近年来乌海市加快“壮年转型”步伐,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全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增长、产业多元、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自我发展能力与水平显著增强。   同时,新常态下,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还是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将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导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步伐,实现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第一,转型发展既要做大经济总量更要调优产业结构。多年来,乌海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转型升级并重,不断壮大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成为了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和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今后,乌海市将继续推动主体产业向集群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转变,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下游产业。目前,乌海市煤焦化工已经形成了焦炉煤气、煤焦油、苯、硝、硫等多个深加工产业链,氯碱化工形成了电石—PVC—塑料制品、电石—1,4丁二醇—可降解塑料等多条产业链。下一步,继续大力推动焦炭气化、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和煤焦油、甲醇、粗苯、酚油、萘油等精深加工与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抓好源通、华信公司围绕焦粒和焦炉煤气制LNG项目,逐步摆脱焦炭对钢铁产业的严重依赖,激活煤焦化产业链条,持续推进以焦为主向以化产为主转变;全力打造并充分发挥电力成本优势,引进一批液氯、烧碱和蒸汽消耗量大的配套项目,不断拓展延伸现有氯碱化工产业链条,重点抓好佳瑞米二期、源宏医药等延链补链项目,大力发展多元醇、PVC糊树脂、农药医药中间体、PBS(可降解塑料)等精细化工和市场终端产品;同时,加快发展有机硅、工业硅及硅基光伏产业,打造“资源洼地”和“产业高地”,实现由煤炭生产中心向交易、研发和深加工中心转变。二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依托陕汽新能源重卡,加快推动镁合金轮毂、冀东专用车厢、蒙达湖轮胎等近20个配套项目和煤机、化机等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煤非资源接续替代产业,实施好内蒙古雅泰高科技产业园等填补乌海及周边空白的优势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信息技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乌海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已经列入了自治区品牌景区创建名录,并被国家旅游局、国家开发银行确定为全国优选旅游项目;下一步,全力推动以“环乌海湖”区域为核心的特色文化旅游成为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重点围绕“乌海湖”的开发建设,以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等为重点,集中打造“环山环湖”旅游,开发房车营地、低空飞行、游船游艇等户外休闲旅游品牌;抓好乌海海关与乌海北中心货场等外贸与物流项目建设,加快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化、工业化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电子商务、家政服务、运动健身等新业态,不断强化金融业的支撑作用。四是大力发展红酒文化产业。以葡萄种植为基础,以葡萄深加工为龙头,以红酒文化交流为纽带,以酒庄建设为载体,打造“中国·乌海沙漠原生态葡萄酒之都”。   第二,转型发展要注重产业也要注重城市。近年来,乌海市通过实施滨河新区开发建设、旧城区改造、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37.5平方公里扩大到62.9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超过94%,实现了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列入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成为了全国第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今后,将继续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打造“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依水而居”的城市格局,全面推进“六城联创”,实施好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社区、棚户区独立片区改造,全力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同时,在产业规划中兼顾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发展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和承载容量,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第三,转型发展要突出生态环保和民生改善。“十二五”以来,乌海市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重点实施林业和园林等重大生态工程40多个,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沙地绿洲”“水上新城”正在形成。   今后,将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力度,重点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矿山生态恢复与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加强水源地涵养区和湿地保护,推进城市水系和人工湖建设;推动实施《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   同时,资源型城市转型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民生改善上。近年来,乌海市财政支出每年超过70%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主要民生指标保持全区前列;精品教育、优质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质量水平大幅提升,高标准实施了煤矿棚户区改造及农区“十个全覆盖”等重大民生工程,广大矿区和农区居民切身体验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带来的方便与实惠。   在高标准推进农区“十个全覆盖”方面,乌海市超任务实施了危房改造和街巷硬化工程,推动校舍安全改造、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安全饮水、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社会保障8项已经达标工程全面提标提质。如:根据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有的文化室配建了文化广场、有的卫生室建立了远程诊疗系统,实现了农区免费乘坐公交车,开展了农区居民公积金住房贷款和养老保险贷款业务,在自治区政策基础上提高了农区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和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发放社会保障卡方便了群众办理参保缴费事宜,配套了蒙根花、阳光田宇等产业带动项目,不断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区环境卫生管理等整治成果长效保持机制,实现城乡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化。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