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120”闫占彪

11.01.2016  11:48

   题记:

  他1939年出生,只有小学文化。2007年被评为全市优秀乡村医生,2008年被评为全旗优秀乡土人才。2014年荣登“中国好人榜”,同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和自治区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15年获评“中国网事 感动2015”第一季度感动人物。

  他的名字叫闫占彪,是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壕赖村乡村医生,自幼家境贫寒,曾亲眼目睹父老乡亲因缺医少药而被病魔长期折磨,乃至夺去生命的情景。当一名乡村医生救死扶伤成为他儿时的梦想。从此他便勤奋刻苦,自学成才,坚持51年给群众看病,成为乡亲们随叫随到的"120",成为十里八村老乡们健康的坚定守望者。

  一手拄着棍子,一手提着药包,肩上背着药兜,日复一日奔波在农牧区的乡间小路上。这是闫占彪留给村民们最常见、最朴实的印象。这51年,闫占彪跑东家、忙西家,在每家每户门前踩出了一条路,一条奉献之路,一条爱心之路。

  闫占彪写的一手秀丽小楷,能看得懂繁体《医宗经鉴》;靠着四年青灯黄卷艰苦自学,1964年,闫占彪正式开始行医。今年76岁的闫占彪,无怨无悔地坚守在村医路上51载,一天平均诊治10个患者、走20里路,他迄今为止已诊治过18万人次的患者,走了18万公里的路,用医术和医德丈量着乡亲们健康的长度。

获评全区道德模范

身着白大褂、背着医药箱、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

细心配药

承诺不打折: 一句话一辈子

  在上世纪60年代,壕赖村里还没有医生,村民生了病只能到旗里就诊,可是很多人嫌路远,又没有钱,生了病就熬着,不知有多少人病情恶化,甚至失去生命。年少的闫占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给自己立誓:“当一个好医生,给乡亲们去看病”。

  闫占彪跟着偶尔来村里看病的喇嘛医生,帮他们碾药、捣药,看他们配药,悄悄地“偷艺”,掌握了蒙医的一部分医学知识后,他又深究细研《工人医生手册》和《医宗经鉴》,26岁时,背起了药箱开始了村医之路。

  世上份量最重的东西莫过于誓言,有人背一阵子就背不动了,可他一背就是一辈子。

  1985年6月29日晚上,当闫占彪从甘珠庙村村民赵永厚家看病返回过一条季节河时,他被湍急的洪水冲倒,推出200多米,鞋帽和两个药箱全部被洪水冲走。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挣扎着从河里爬出来,嘴里、耳朵里灌满了泥沙。说起当年的经历,闫占彪有些哽咽,他告诉记者,如果当年我被河水冲走的话,恐怕就没人给村民看病了。他的心,全系在病人的身上。

  对于贫困患者闫占彪总是免费给予治疗,他为患者扎针输液从未收过一分钱的手续费,同样的输液药品,他的收费要比其他人少三分之一。

  有一年,闫占彪为村民看完病途经张再男家地头时,看到她休克了,急忙过去给她做人工呼吸加心脏按压术,才将张再男救醒。原来张再男患有低血压、脑供血不足等病症,因为疲劳过度,再加上低血压,所以休克了。

  谈及此事,张再男至今都感激不已:“闫大夫是我的大恩人,不是闫大夫,我早死了,是闫大夫把我救活的。”说话间,张再男热泪盈眶:“那次,还输了几天液,闫大夫给我免了680元的药费,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这辈子也忘不了。

  他们口中的那一年,是万众抗击非典的2003年。在人人口罩捂嘴的2003年,敢给病人做人工呼吸的大夫,扳着指头都能数得见。

  也是在那一年,闫占彪向旗里的“防非”指挥部写了请战书,主动参与到“防非”工作中,成为当地农村抗击非典的主要力量。

  1976年,张文秀、吴引儿夫妇的儿子得了麻疹合并肺炎,嘴唇和舌头已经溃烂了,不及时抢救就危及生命了。

  “闫大夫赶来后,用气门芯的细胶管接上油笔管把牛奶灌到孩子胃里,并给喂了药,才将孩子救活。那一次,闫大夫在我家呆了整整一个星期,寸步不离看护着我儿子。”吴引儿至今记忆犹新。就是凭着这样简陋的设备和条件,闫占彪救活了张文秀、吴引儿夫妇的儿子。

  1977年,村里21岁的产妇贺贵娥难产,并伴随着大出血。“当时,贺贵娥腹内胎儿的胎位是头脚全向上,太罕见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闫占彪说:“我当时果断地将手探入宫口,将胎儿的脚拽住,帮助产妇生下胎儿,然后开始全力抢救产妇,并成功地止住了大出血,母子平安。

  有人说:“闫占彪不怕出事故”。“当时根本顾不上想这些,想的只是治病救人,事后其实还是挺怕的。”闫占彪答。

  看过的病人究竟有多少?闫占彪自己也说不清楚。在他看过的病人中,有孤寡老人、有困难村民,当然也不乏家境富裕者和为官之人。乡亲们说:“闫大夫看病,老少一个样,穷富一个样,干净邋遢一个样。

  闫占彪的医术都是从多年的积累和刻苦的钻研得来的。“看病不灵,是诊断不明,用药不灵,是配伍不明。”这些年来,闫占彪一边潜心研究一边治病救人,好多常见病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诊疗体系。但是因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许多病不能在农村治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都会亲自护送病人到旗、市医院,50多年来,闫大夫累计送过病人100多次,没有收过一分钱,他总是说:“村民的病情等不得。

  别人的感谢也好,赞扬也好,对闫占彪来说都抵消不了心里的一些遗憾。因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比如像急性阑尾炎这样的急症因为不能在当地治疗带给了病人极大的痛苦,“如果我要是能跟着大医院里的医生学会做手术并且能在我们村里做的话,那病人的痛苦就更少了。”他的心里永远装着病人。

  有人劝他到旗里发展,比如开个药店或者门诊,肯定比干村医能赚钱。

  “想发财,不是没可能;想致富,不是没机会;想挣钱,不是没条件;不做这个营生,也不是不行。可是,这个营生总得有个人来做吧?”闫占彪反问道。他说:“我的命就是待在农村,你看看,成天有人叫我打针输液。这群人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这群人。

  因为一句誓言和一群乡里乡亲,闫占彪忙活了一辈子。他用一个个磨破了的药箱和一双双走烂了的布鞋告诉乡亲们:他就是随叫随到的"120"。

坚守不断档:两对待两难全

  对待乡亲们,闫占彪没的说,可对待妻儿老小,闫占彪只能愧得慌。“有名没钱”是村里人给这个辛苦了一辈子的村医的简单总结,也是最高评价。

  从1964年考取了自治区乡村医生资格证的那天起,闫占彪便成了一个不分昼夜、风雨无阻的大忙人,同时,也成为了全生产队第一个欠款大户。

  闫占彪回忆说,1969年,因为成了村医,村里3个生产队提出一年补给他300个补贴劳动日,每个劳动日分红0.33元,共计99元,他付给生产队口粮款。当时全家6口人在队里分口粮,可劳力只有妻子一人,挣不够工分,所以成了全生产队第一个欠款大户。日子过得很苦,3个孩子没钱上学,都务了农。

  说到孩子,闫占彪的声音软了下来,眼睛湿润了。

  “说起为乡亲们搞服务,我觉得问心无愧。可说到我的3个孩子名下,我觉得对不起他们,让他们受苦了。

  一座土坯房,闫占彪一家住了30多年。全村只有两户人家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其中一户是特困户。直到2008年,还是儿子掏钱给盖了新房。

  有人总是问闫占彪的老伴——76岁的王毛则,“闫大夫这样成天忙来忙去,挣了不少钱吧?

  王毛则稍有反驳的时候,闫占彪便在一旁插话:“要那么多钱做甚了?”他指指脚上的圆口布鞋,“我这双鞋才十来块钱,身上这身衣服是孙子顶下来的,管够我穿的,要那么多钱没用。

  “唉,要说对不起,最对不起的还是我的老伴。跟着我一辈子,没过几天好日子,老了老了,一身病。你们看,窗台上这一溜药瓶,全是她的药。”闫占彪声音低沉地说。

  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还要照顾公婆,又要种地。起早贪黑的劳累让王毛则早早患上了高血压。可是,后来家里钱紧,营养跟不上,高血压又转成低血压,从此,王毛则便没离开过药。一次,村里的蒙族南斗林生病了,由于病情比较重,闫占彪一走就是六天。第六天一早,邻居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来找闫占彪,说是他老伴昏倒了。闫占彪安顿好病人,骑着马往家赶,路上摔了一跤,药箱掉到地下,东西撒了一地,他快速捡起来继续赶路。跑回家推门一看,老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口味白沫,不省人事。“我当时头脑里嗡的一声,跑过去抱起老伴,连难过的时间都没有,赶紧急救,拿出针筒,里面尽是沙子,我用劲儿吹,吹着吹着,泪就出来咧……”说到这儿,闫占彪伸手抹了抹眼睛,长长地叹了口气。

  老伴这样的情况后来出现过很多次,每次闫占彪不是在这家看病,就是在那家配药,很少有在家的时候。

  “当初没条件把她的身体调养好,现在老了,不管用啦……”这次,闫占彪终于说不下去了,他用手捂住眼睛,良久没动……

  乡村医生,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体会城里大医院医生的风光,但他们却在默默付出中,感受着病人的信任和依赖,也赢得了上级组织的信任。2007年,闫占彪被评为全市优秀乡村医生,2008年被评为全旗优秀乡土人才。说起今后的打算,闫占彪说:“孝不过的医人,爱好不过的匠人,这份事业我会一直干下去,干到我动不了的那一天。也许有一天我离开了,村民们如果说老闫走了真是可惜了,我想这将是对我这辈子最大的褒奖。

  大医精诚,杏林春暖。51年的时光里,从俊秀青年到华发老年,他身着白大褂、背着医药箱、随叫随到的身影,勾画出的是在壕赖村每个人心中宅心仁厚的“最美村医”;18万公里的行程中,他以一颗仁爱之心、一双回春之手护佑着壕赖村百姓数十载的健康平安。

在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交流活动上发言

为患者把脉

   采访手记

  一个药箱,51年的坚守,18万公里的跋山涉水,闫占彪在用道德和良心打造着乡村"120",他把自己的医术医德当作承诺和责任的阳光,照亮了乡亲们生命中的黑暗。他可能称不上苍生大医,但是他用全部热情所诠释的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和杏林春暖的为医美德,谱写了一曲激荡人心的为民之歌。无疑,他是村民健康的守护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隐喻。(记者 张晓艳)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