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育苗”人——白占成

15.05.2015  13:16

  原标题:乡村“育苗”人——白占成

  4日下午,在呼和浩特传媒大厦院内,一群身着正装的人,按身高排成排与前来颁奖的领导合影留念。白占成就站在人群中,仔细打量,斜在他肩上的“最美青城人”五个大字最为抢眼。

  白占成,57岁,清水河县单台子小学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

   17岁任教

  白占成17岁从教。他说,这么多年,他获过许多业务上的荣誉,所以荣获“最美青城人”这个称号,他格外珍视。这次活动中,组委会给予白占成的是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要说敬业奉献,还要从白占成的第一堂课说起。

  1974年7月,白占成初中毕业。同年9月担任出生地清水河县石垛焉村小学教师。那时学校只有一间窑洞,学生坐土炕,用小炕桌,窗户糊着白纸,光线特别暗。一本新华字典和几本教科书,成了白占成的教学家当。

  那是个穷苦的年代,读书人少,全校5个年级只有9名学生。白占成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他不知从何入手。“第一天可煎熬了,回到家里都睡不着觉,就想着怎么教学生。”白占成回忆,第二天天不亮,他就跑到附近一所学校请教老教师。

  半年里,他走遍了附近的学校,听老教师的课,请老教师听他的课,为自己的教学作指导。边教边学,他懂得了一些门道,就这样,17岁的“娃教师”逐渐获得村民的信任,学生声声“白老师”更坚定了他此生从教的信念。

   一切为了学生

  白占成从教那年,各地还都实行挣工分。学校的办公费由当时的生产队负责,可生产队很穷,有时买不回炭,看到学生冻得可怜,他就带领学生到山坡上捡干柴、牛粪、驴粪来烧,为学生取暖。遇到严寒天气,就干脆将学生领回自己家里学习。教学用的粉笔常用粉刷墙壁的白泥块代替,一张纸做教案,用完正面再用反面。

  第二年春天开学,为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他开始带领学生养兔、挖药材、种蓖麻。

  “兔子养大了,开始上市卖,上山挖的中药材‘甜甘草’、‘山扁豆’,收入了几十块,种蓖麻也收入了几十块。”白占成说,钱虽然不多,可在那个年月,不仅解决了办公费,还为学生买了作业本、文具盒,重要的是买回了煤炭,学生再也没受到冷冻。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农村包产到户。

  1981年,是包产到户的第二年,生产队解散了。白占成记得,有一次生产队长召集社员开会。在会上,有学生的家长提议大家出点钱给老师凑一点补贴。可家里没有学生的社员说,“我们才不管那么多,挣不到钱他不要教,要不干脆把学校拆了算了。”

  面对社员的争论,白占成没有表态。但他在心里想,“不能让孩子变成‘睁眼瞎’”。那年,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到了年终,他拿到了国家补助的150元工资,最让他欣慰的是,7名学生家长由于感动凑齐了21元钱送到了他手里。

   坚守

  改革开放,全国各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占成的工资也有了保障。1985年,他决心要改造学校的石窑洞。他利用课余时间从山沟里背回石板铺砌地面,又从离村十几里的学校借到了四套双人课桌。

  没过多久,学生数量增加到二十几人。为给每个孩子都提供书桌,他把家里准备做家具的木料拿出来做了四套双人课桌,这才解决了课桌紧缺的问题。

  “以前很苦,但我坚持下来了,现在看到‘最美青城人’五个大字,感觉一切都值了。”白占成说。

  2007年,白占成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调任至离家三十公里外的单台子小学任教。近几年来,农民工大量进城,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白占成仍然一如既往认真教学,继续参加各类培训活动。连续五年被评为县级、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今年,他已在三尺讲台上站立了四十个春秋。白占成说:“乡村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了,但只要有一个学生在,我就要坚守在乡村教育这块神圣的阵地上。”(记者福荣)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