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我区脱贫攻坚综述

27.01.2019  14:35

    总有一些瞬间会穿越时空,给人绵绵不绝的温暖;

  总有一些话语能催人奋进,带来砥砺前行的力量。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深深的牵挂来到内蒙古,给我区各族干部群众带来党中央的关怀。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一石激起千层浪花,一语传遍千里草原。从此,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脱贫攻坚成就让人暖心、令人鼓舞。

  5年来,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5.2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7%下降到1.06%;2017年,1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实现“摘帽”,贫困旗县数量实现净减少,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5年来,31个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回响有力,掷地有声。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凝聚着全区上下奋发进取、务实苦干的共识和力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出内蒙古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脚步铿锵、奋力前行的信心与决心。

  扛责践诺——上下同欲共担当

  深情嘱托牢记心间,殷切期望催人奋进。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放在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推进落实,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奏响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壮歌。

  ——全面落实自治区负总责、盟市旗县抓落实、苏木乡镇嘎查村抓具体的责任体制,自治区党政一把手以上率下、直接上手抓扶贫。

  ——调整充实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增设16个专项工作推进组;36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贫困旗县,重点推进联系点脱贫攻坚工作。

  ——压实盟市、区直部门责任,修订《盟市党委和政府(行政公署)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制定《自治区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考核办法(试行)》,自治区党委、政府分别与盟市、区直有关部门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

  ——坚持目标标准,突出问题导向,紧扣“识别、帮扶、退出”不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全面排查脱贫攻坚工作短板和薄弱环节。

  蓝图绘就,使命催人。党员干部的担当姿态、持之以恒的奋斗力量,书写出这场伟大战役的温暖民生答卷。

  一条蜿蜒的环山公路穿村而过,美观别致、古色古香的新房子和挂着红灯笼的农家乐坐落在山脚下。西桥镇雷营子村,这个具有红色革命史的村庄,曾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有名的贫困村。几年前,雷营子村还有点儿“”——土路、土房。村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穷则思变。2014年,村里提出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思路,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为主,探索建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了农业观光旅游合作社,组织全村164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1200亩耕地统一规划,全部种植果树,形成了山上“三松戴帽、两杏缠腰、果树围脚”的生态旅游景观。

  如今,全村164户都加入到了喀喇沁旗雷营子农业旅游观光合作社,90%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业。不到两年时间,村民家庭平均收入猛增到十七八万元,提高了近30倍,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跃变成了富裕村。

  一束阳光,折射出太阳的温暖。在内蒙古广阔大地上,无数个“雷营子”上演着凤凰涅槃般的巨变。赤峰市敖汉旗,特色农林牧产品插上了电商的翅膀,远销国内外,成功实现特色资源的效益转化;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三苏木村委会赵家村,游客成群结队,餐厅食客爆满,民宿一房难求……

  担责不推,逢难不怯,遇险不畏。牢记总书记嘱托,内蒙古上下苦干实干、奋起直追,带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策马扬鞭,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

  聚焦精准——脱贫质效双提升

  丰裕村并不丰裕。地薄、路烂、房破——几十年来,村民头上一直压着一顶沉甸甸的“穷帽子”。

  地处阴山北麓风蚀沙化贫困带上的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是国贫旗县,也是深度贫困旗县,而大六号镇的丰裕村更是重点贫困村。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只知道守着几亩地靠天吃饭,多少年来过着“春天一种,秋天一收,羊往山上一领,人往地上一躺,能刨闹多少算多少”的日子。

  丰裕村实现真“丰裕”的出路在哪儿?经过多方调研,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达成共识:一边引“凤凰”,一边兴产业。2017年,丰裕村成功引进一家企业,并在这家企业的帮助下成立了村办企业——雨润冷良农业有限公司,构建起村级集体经济反哺农户的精准脱贫机制。

  紧接着,4家资产千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和多家小型企业入驻丰裕村,壮大了村办企业规模。村里规划种植了1500亩有机农产品、120亩林果园、50亩温室大棚、230亩露天蔬菜、20亩雪菊,这些农产品由企业统一回收、加工、包装、销售。201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万元以上,丰裕村真正实现了村丰、户裕,成了名副其实的“丰裕村”。

  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的重点就落到哪里!

  精准,像一把利剑刺入贫困堡垒,劈开了扼住贫困群众致富的枷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我区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的徐丽琴,绑一把工艺笤帚能挣8元,一天下来就有88元的收入,轻轻松松跨过贫困线;

  48亩土地流转出去,养上8头牛、20多只羊、4头猪,搬离干旱少雨、风蚀沙化严重的土地,住进易地扶贫搬迁幸福院,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二份子乡姚家村的刘广龙日子过得舒坦而踏实;

  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庇护下,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镇东营子村闫润桃每月自购药品的花费由原来的500元降为25元;

  切中要点,让贫者有其业——

  立足贫困地区特色和实际,找准产业链条对接点,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特色种养、农牧业观光、精细加工等产业蓬勃发展,一系列宏观架构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成效,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红利。

  攻克难点,让贫者住好房——

  对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是对贫困的釜底抽薪之举。按照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思路,我区把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直面痛点,让贫者好就医——

  看病不愁,贫困群众的心头重担才能卸下。我区“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大病救治比例达98.2%,签约服务慢病贫困患者31.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覆盖全部贫困人口,贫困旗县全部实现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

  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措施政策、资金资源、帮扶力量直击脱贫要害,“输血”与“造血”并行,现实与长远兼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握指成拳——构建扶贫大格局

  一枝独放非盛景,万紫千红春满园。我区集中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打实综合治贫的“组合拳”,让每个贫困户都享受到扶贫红利。

  上一堂示范课,办一次学科管理专题讲座,做一次集体备课,讲一次西城教育故事……作为京蒙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以组团方式选派教师到对口帮扶地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和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开展教育帮扶,让内蒙古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北京名校”;

  建基地、聚资金、找市场。在赤峰市,各级妇联助力精准扶贫,“她力量”撑起脱贫半边天。目前,全市已有24个由妇女领办的合作社,带动建设巾帼农牧业示范基地24个,拉动9600名妇女就业,并与1953名贫困姐妹结成帮扶对子;

  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和呼和浩特市光彩事业促进会组织全市民营企业,开展“村企合作”精准扶贫开发行动,动员相关企业与帮扶村签订帮扶协议、制定帮扶计划,目前已有21家企业帮扶贫困人口近5000人。

  主体多元化、举措丰富化,定点扶贫、对口帮扶、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三位一体”社会扶贫大格局,越来越成为扶贫力量中富有潜力、具有活力的部分。涓涓细流汇成精准扶贫滚滚浪潮,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源泉——

  统筹协调26个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31个国贫旗县,2015年以来直接投入财物3.3亿元,帮助引进扶贫项目141个,落实各类项目资金约26亿元;

  自治区167个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一对一”定点帮扶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贫困嘎查村,22个自治区直属机关单位区域帮扶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聚居区;

  2018年6月10日,中国社会扶贫网率先在我区57个贫困旗县启动。截至2019年1月10日,累计注册用户达到42.8516万人,资金捐赠65079次,已捐赠153.5919万元;

  “万企帮万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全区已有676家企业与1488个贫困嘎查村结成对子,投入帮扶资金6.14亿元,实施项目1489个,2.89万户8.08万贫困群众受益。

  积力所举则胜,众智所为则成。一支支清越的单声部汇成一曲雄浑的全社会扶贫大合唱,沉睡的资源要素被唤醒,兴村富民的脱贫因子被激活,农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脱贫致富的后劲越来越足。

  响鼓劲催、旌旗如画。新时代的内蒙古大地,产业基地建设热火朝天,美丽乡村拥抱如云游客,龙头企业里机器轰鸣,电商平台上销量攀高……草原儿女正以实干求进的铿锵步伐镌刻出脱贫攻坚伟大决战的时代画卷。(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