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乡官”忙在气象一线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焦国辉
55岁的石万胜是河南省孟津县麻屯镇一位退居二线的“乡官”,但至今还在一线岗位工作。通过自学,他掌握了基本的气象常识,能对气象设施进行维护,用气象信息服务群众,让更多人了解气象、认识气象。2014年,石万胜被评为“全国优秀气象信息员”。同年,孟津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发起“远学焦裕禄,近学石万胜”的主题教育活动。
巡检仪器讲究“细”
8月4日夜里,孟津县电闪雷鸣。第二天一早,石万胜就张罗着要去常袋镇的红提庄园里看看,因为园区有县气象局安装的自动气象站。
这个自动站的雨量筒一个月前清洗过,现在还不到再次清洗的时间,但石万胜不放心。他说近几天下了几场雨,担心雨水里的杂质或者落下的脏东西堵住雨量筒的流水眼,造成测量不准。走到雨量筒前,他将筒从固定的卡槽上取下来,取出筒中间约铅笔芯般粗细的滤网,将水杯里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水慢慢倒在滤网上冲洗了起来。之后,他又将水杯里剩余的水分两次倒进了筒里。第一次倒入后,从筒的排水眼里流出的水不太直。石万胜拿起细铁丝插进去轻轻捣了几下后,第二次将水倒进筒里,这一次流出来的水呈很细的直线状。
石万胜说,流出来的水呈直线且不断,才说明筒是干净的,测出的各项数据才是正常的。
收集灾情讲究“快”
“20时15分,洛阳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20时54分,发布冰雹红色预警信号。”5月6日晚,石万胜收到雷电和冰雹的预警信息没多久,电闪雷鸣,冰雹从天而降。在家里的石万胜坐不住了,他头顶着脸盆,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镇政府办公室走去。冰雹砸在脸盆上发出“咣咣”的声音,狂风吹断了电线,街上漆黑一片。他打开办公室的门,点亮蜡烛后,开始挨个拨打村里的值班电话,询问下冰雹后的情况。
对还没下冰雹的村,他叮嘱村干部要加强防范,及时通知村民做好蔬菜大棚的保护工作。已经出现冰雹的村,他嘱咐村干部及时采取措施,开展生产自救,并多次叮嘱村干部把冰雹收集起来放在冰箱里,做好冰雹的测量工作。而他自己则借着蜡烛的微弱亮光,逐一记录所有村的情况,并在第二天一早及时上报灾情,成为全县第一个上报灾情的气象信息员。
排除故障讲究“真”
在石万胜办公桌的右上方,有一个无线自动气象观测仪,连着外面的一个雨量筒。雨量筒安装在办公楼楼顶的一个高台上,下雨时,每降雨0.1毫米,雨量筒里收集雨水的装置就会翻转一下,观测仪上的数字就会跟着增加0.1个数值。雨季,一旦降雨量达到一定的数值,自动观测仪就会通过话筒向各村播报防汛信息,提醒村民做好预防工作。
从担任气象信息员那天起,石万胜就肩负着对这套设备的维护和数据的监测、上报工作。他带着记者走到三楼的楼梯口。从这里垂直攀爬3米多后,就可以上到屋顶。
记得他做气象信息员的第一年夏天,在一次大雨中,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说是仪器上显示的雨量,麻屯镇的数据和常袋镇的数据差距较大,而这两个地方距离又不远。石万胜冒着大雨,立即爬了上去,排除了故障。结果,因为房顶湿滑,他下梯子时从梯子上滑了下来,摔倒在地上,手也被硬物划破,流了很多血。
石万胜心里也明白,没人要求他冒险爬到楼顶,“但既然承担了这样一份工作,要干就得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