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N种畅想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原标题: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100亿元 80%以上三甲医院建立电子病历
“互联网+”的N种畅想在我区落地生根
互联网+广告,成就了百度;互联网+集市,成就了淘宝……“互联网+”,使得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有机融合,为用户创造价值,也成就自身的新价值。日前,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我区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后发现,全区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关于“互联网+”的N种畅想正在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4月底,全区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889.44万户,普及率达到116.05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79.3%,“宽带中国”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全区新增光纤用户覆盖家庭达535.6万户,累计达到664.8万户,固定宽带用户达到327.97万户。“十二五”期间,为2800个行政村(嘎查)开通了宽带业务,全区通宽带行政村(嘎查)总数达5745个,开通宽带率达到51.18%。
电子政务取得新突破。截至2014年底,自治区电子政务云中心已托管了13个部门的186台设备,承载了80多个中央部委1200多项业务系统和自治区本级108个部门433项业务应用系统。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4年,全区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667家,全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约1100.2亿元。据统计,全区在淘宝、天猫、京东等主要平台开设网店达5500多家,阿里巴巴、慧聪平台开展企业间交易的企业超过6000家。
社会领域信息化推进工作成效显著。医疗服务和社保信息化促进了医疗、医药和医保的联动,保障了80%以上三甲医院建立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社保“一卡通”即时结算覆盖80%以上的城乡居民。我区作为全国就业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首批试点实施省区,劳动就业、劳动关系子系统已在各盟市上线使用,覆盖31条业务线,共入库人员基本信息945万,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累计入库1960万人,数据量达到5.1T,数据质量在全国排名第一。
“十二五”期间,我区农牧业信息化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区12个盟市全部启动了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通了农牧业科技服务96048热线,成功培育了中国羊网、中国葵花网、农牧业信息网等一批农牧业特色网站和农牧业信息服务热线,锡林郭勒盟牛羊肉追溯体系列入工信部食品安全试点示范。
目前,我区云计算应用领域已涵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电网、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呼和浩特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吸引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8家大数据企业入驻,计划投资700亿元以上,建成后机架柜数可达23.7万个,各类服务器数量可达300万台以上。目前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已安装1万个机架15万台服务器。(记者刘江)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