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五个创新"推进"五个转变" 乌市闯出棚户区改造新路

13.08.2015  12:32

  新形势下,棚户区改造面临的问题越发复杂,乌兰浩特市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围绕“五个创新”,推进“五个转变”,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开创了棚户区改造的新局面。

  创新棚改思路,把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转变为加快棚户区改造的现实动力。乌市棚户区的现状是建筑密度大、使用年限长、基础设施不完善、行路难、入厕难、防火难,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殷切期盼着居住环境的改善。乌市顺应民生期盼,将群众的期盼转化为棚改的动力,按照政府主导、全局谋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采取更新改造、异地安置和现状提升三种方式,计划投资142亿元,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棚户区改造任务。2014年5月,乌市全面实施1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全年累计签约8973户,改造面积达到63万平方米。今年,山城路二期、华益花园等20个项目同步实施,涉及14799户、151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签约8562户。

  创新工作机制,由过去市场化运作为主向政府主导各部门合力攻坚转变。过去的棚户区改造,多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开发商占据主导地位。乌市转变工作机制,通过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作战的方式,合力啃下这块“硬骨头”。乌市将棚户区改造任务细化分解到全市80多家单位,采取“市级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点、党员干部包户”的“点、线、面”工作法,以“百日攻坚”“大会战”等方式,立足全局谋划,改变了以往“零敲碎打”的模式,推行“强势征收、整体推进”。在城南、城东、城西3个片区设立指挥部,抽调700余名精兵强将充实到棚改一线,形成了全城联动、强势推进的棚改局面。

  创新建设思维,由就棚改抓棚改向改善民生和提升城市品位转变。“棚户区改造不只是单纯的拆房子建房子”,乌市清楚地认识到,棚改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阶段。思路一变天地宽,乌市将棚户区改造与统筹推进城市化相结合,与城市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紧密结合,与打造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城市相结合,做到棚户区改造与基础设施配套、绿化美化亮化、物业服务等同步推进。在建设中,对建筑风格、整体色调、道路交通、市政管网、景观节点等进行严格把关、系统引导,尽最大可能退房建楼、退房还绿、退房还路、退房建园,做到有进有退、进退结合。棚改实施两年来,乌市新增绿地面积达324万平方米,建设公园广场绿地10余个。

  创新征收方式,由传统分散拆迁向集中和谐征收、依法征收转变。乌市制定出台了符合地方实际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保障性住房工程优惠政策》《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法》等系列文件,为棚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地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从入户调查、政策宣传到协商标准,从抓阄选号、签订协议到定面积、选楼层,都严格按照政策执行。统一政策标准、统一征收模式、统一回迁安置、统一安置补偿标准,公开公正公平的阳光操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坚持依法强制征收与协议征收同步推进,去年以来,共实施依法强制征收12次,执行87户,征收土地和房屋5万多平方米,构建了公平正义的征收环境。

  创新融资模式,由单纯开发企业投入向政府多元化融资转变。资金是棚户区改造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乌市坚持多元化融资,彻底扭转单纯依靠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的局面。积极申请贷款,并通过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形式参与棚户区改造,吸纳社会资金,政府统一征收,缓解了资金压力。经测算,乌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后,可新增建设用地面积904万平方米,腾出公共用地面积489万平方米,对于形成净地的地块尽快挂牌出让,及时收回成本,用于棚户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回迁安置方面,乌市采取现房安置和货币补偿为主的方式,目前已购置18万平方米存量房作为回迁安置房,解决存量房过多问题。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