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嘎查(村)支书共话振兴

11.03.2018  14:41

  朝勒孟代表(左一)、吴云波代表(左二)、李国琴代表(左三)、赵会杰代表(右二)和张继新代表,一起交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举措。记者 袁永红 摄

  □记者 刘江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内蒙古作为农牧业大区,如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本报记者采访了5位担任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我区全国人大代表,聆听乡亲们的盼望与心声。

  2009年,赵会杰代表刚当选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人均土地不足两亩,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潜能?怎么才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村“两委”班子面临的最大难题。

  赵会杰组织党员和部分群众多次外出学习,先后搞起了胡萝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如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们还停留在出售鲜货的层面。只有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实现小庙子村的富民强村梦。”赵会杰告诉记者。

  吴云波代表来自通辽市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这是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村。村民多靠畜牧业为生,过去是全苏木最穷的嘎查。吴云波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后,组织牧民以现金、耕地和牛入股的方式,成立了玛拉沁艾力养牛合作社,在扶贫产业上下大力气。

  如今,村里的养牛产业越做越红火,但也面临贷款难、对接市场难、肉牛没保险等发展难题。“产业发展也好,文化建设也好,都缺乏资金和人才。”吴云波坦陈。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琴代表,对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的理解:“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产业上去了,其他方面跟不上,产业发展也有难以为继的可能。把产业搞上去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建设和乡风文明。

  铁公泡子村占地131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然而,由于过度放牧,村子周边一度都是连片的沙窝子,大风一过,黄沙漫天。村民痛定思痛,十年间植树造林近10万亩。如今,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达90%以上。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村里办起了农家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2017年,村民收入中的40%来自林草产业,牢牢端稳绿色生态经济的“饭碗”。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头雁振翅,群雁高飞。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能从上访村变成模范村,多亏了村党总支书记张继新代表。

  大学毕业后去大连工作的张继新,回家过年时,发现乡亲们依然不富裕。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张继新创办的肉牛养殖企业带动下,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走在全市前列。

  “现在路修好了,但绿化跟不上去。”由于中南渠村地下水碱性很高,绿化用水严重不足。如何提高树木养护能力,建成生态宜居乡村,成为张继新要破解的难题。

  不摘掉贫穷的帽子,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勒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朝勒孟代表,深感带领嘎查牧民脱贫致富的任务艰巨。

  “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牧民防范自然灾害和临灾自救能力严重不足,靠天吃饭的情形仍普遍存在。”朝勒孟代表建议,破解道路交通、人畜饮水、融资等难题,加快牧民脱贫致富步伐。

  “没人发展啥呀?现在村里的劳动主体全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建设。”赵会杰代表的感慨,反映了几位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共同心声。

  吴云波的合作社,去年解决了46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其中就有8名大学生。他认为,现在返乡发展迎来了特别好的契机,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年轻人完全可以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有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心关怀,我们一定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代表们对乡村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