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十二五”时期,是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五年,也是巴彦淖尔各族干部群众激清跨越、倾情书写华章的五年。
回眸走过的“十二五”,我们步履艰辛,但豪情满怀。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带领全市160多万各族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拼搏奋进,逐梦前行,交出一份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答卷: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后劲越来越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坚持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坚持把绿色有机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农牧业生产稳中有进。“十二五”时期,通过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我市粮食生产模式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耕地总面积增加到约1035万亩,粮食总产预计达到69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比“十一五”末增加10亿斤以上。肉羊饲养量达到2139万只,出栏量达1143万只,居全区之首。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3%,80%以上的耕地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坚持抓项目扩投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先后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1016个,已完成工业投资174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50%以上。预计2015年全市工业产业实现增加值451亿元,为2010年的1.58倍,年均增速11.6%;工业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47.4%提高至48.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7:56.3:24调整至18:56.5:25.5,工业已成为全市的主导战略产业。坚持大力扶持三产服务业,新的经济增点正在孕育兴起。仅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5.7亿元,增长6.8%,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到2.9%。旅游业实现蓬勃发展,2015年,全市接待旅客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均增长14%以上,创历史新高。电子商务快速兴起,全市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体电商发展到1000家。
五年来,我市坚持打基础、利长远,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宜居宜业水平明显提高,支撑和保障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坚持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中心城区和6个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区前列,草原水城、塞上绿城、河套文化名城展开秀美画卷。2015年,我市完成城建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1.7%。启动实施一批道路管网、园林绿化、城镇出入口改造等工程,对1000多条背街小巷实施环境综合整治。2015年,新改建公路2500公里,总里程达2.1万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32.3%,居全区第三位。牢固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持续改善,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9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21%,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6%,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五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心系群众,统筹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2015年投资45亿元,完成了1753个村庄施工任务,正在建设1213个,占总数的69%。“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真诚拥护和积极配合,受到了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是继2014年我们打赢“迎会创城”提振士气的信心之战后,打赢的又一场改变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攻坚之战。“十二五”以来,我市积极采取就业创业培训、贷款扶持、加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多种措施,各项就业工作均超额完成自治区、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回首“十二五”,巴彦淖尔的故事一年比一年精彩;展望“十三五”,我们将拼搏奋进、砥砺前行,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全力以赴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