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网络阅读不是洪水猛兽

25.04.2016  12:48

  近日,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数据同时显示,微信阅读增长显著,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

   没有必要矮化网络阅读

  无论是纸质书阅读还是微信阅读,两组数据都有提升,这是好现象。只是纸质阅读的提升率远不如微信阅读的增长率,这样的对比是否又会引发很多人的担忧——网络阅读会不会继续“侵蚀”纸质阅读?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个似乎形成共识的观点是,微时代的“快美学”摧毁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乃至微信阅读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无法真正提升人的阅读素养,真正的读书人还是要进行纸质阅读。而事实上,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平行线,它们有不同的受众,人们习以为常的“担忧”不过是个伪问题。

  包括微信阅读在内的网络阅读中,确实充斥着碎片化的“鸡汤”,在一部分读书人眼里,这些“网络鸡汤”压根算不上是“合格”的阅读内容。与其说社交媒体的崛起带来了碎片化阅读,倒不如说这只是个体阅读的习惯被社交媒体放大了。要知道,这些现在开始阅读“鸡汤”的人在网络阅读流行之前,他们可能连“鸡汤”都不读;这些现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以前他们的“碎片时间”恐怕都是用来浪费的。

  我们担忧“网络碎片化阅读取代了深阅读、慢阅读”,未免也陷入了另一种工具主义思维。那些习惯于浅阅读、快阅读的人,在“数字生活”不曾到来时,他们真的就一定是在进行深阅读吗?所以说,决定人们阅读方式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这样的工具,而是社会个体的心性和意志。

  无论是微信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阅读量的提升终归是好事,我们没必要强调网络阅读与纸质图书阅读之间的对抗。真正的读书人自然懂得网络阅读的不足,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忽视纸质阅读的重要性。在微信阅读显著提升的现实背景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提醒那些热衷于网络阅读的人,网络阅读无论如何便捷高效,它都无法替代纸质阅读的慢与精细,无法给阅读者冥想的诗意与活在历史中的觉悟。

  培育书香社会,别一味纠缠于网络阅读方式有多“坏”,而是要把更多人引导到真正的阅读生活中来。(陈方)

   阅读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

  统计显示,手机阅读的主要选择,乃是朋友圈状态、聊天发言。而在传统意义上,此类信息通常并不被视作阅读文本加以考量。可以说,如今当我们谈及手机阅读、全媒介综合阅读数据,我们更多谈论的是一种“泛阅读”,也许将之名曰“资讯接触率”更为妥帖。从纸质书籍,到电子书,再到“社交讯息”,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口径不断放宽,颇为耐人寻味。这固然可以当成是对现实境况的积极回应,却也何尝不是一种被动的妥协呢。

  以微信为主要载体的手机阅读,大致由两部分构成。一则是琐碎的社交讯息,再者就是各式各样的公号文章。由此所提供的海量文本,所吸引的庞大注意力,到底会对国民的阅读生活产生何种影响,想必还很难说清。一方面必须承认,这一阅读模式的确有效实现了“化零为整”,在分散而有限的时间内渗透了最多的信息;但从另一方面看,微信端的手机阅读,却往往是浅表的、缺乏连续性的——如此,显然无法发挥阅读所应具备的涵养功能。

  从公共价值层面而言,之所以提倡阅读,就是因为其能够拓展智识、健全理性。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微信上的公号文章,业已形成了一种耸动化、情绪化的写作风格;各种朋友圈讯息、聊天发言也时常滑向偏激化、无厘头化的轨道。有鉴于此,实在无法确定手机阅读的勃兴,对于提升国民阅读品质有多大益处?现阶段,“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更多只是对阅读数据的统计,至于“阅读行为后果”的研究则相对滞后。而这,显然足以形成对阅读现状的全景叙述。

  需要厘清的是,对于阅读数据的统计,绝对不仅仅是孤立地描述现实而已,而是承载着全社会推动有效阅读、有品阅读的美好意愿。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更有必要以更加审慎的姿态,全面评估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所带来的系统性影响,以求最大程度趋利避害。(然玉)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