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高崇毅河套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他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唯一的县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创新实验培育基地科研课题组主持人;他15岁从天津下乡到内蒙古,50年扎根河套教书育人,用知青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力做农村孩子喜欢的老师——
“是什么力量驱使您放弃大城市安逸的生活,守望乡村教育近半个世纪?”2015年3月12日,在巴彦淖尔市五原一中见到高崇毅时,记者迫不及待地问了他多少天来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这位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裕家庭的下乡知青,今年已在五原扎根第50个年头了,一直奋战在五原乡村教育的第一线。“我爱孩子,我要做孩子喜欢的老师,这是知青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我们要改变这里的面貌,让乡村的孩子能够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高崇毅回答。
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唯一的县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创新实验培育基地科研课题组主持人,高崇毅有着丰富的生命积淀与精神储藏,面对激情而健谈的他,记者成了一名忠实的倾听者,他侃侃道来钟情河套乡村教育的这场生命传奇……
15岁写血书奔赴河套
高崇毅(左一)和知青合影。
高崇毅和妻子于秀珍
高崇毅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南市的高家大院,就是高崇毅在天津的家,家中几代人都是大官僚。庭院深深的大院承载了高崇毅童年的烂漫时光。幼儿时代,家人就请人教他拉小提琴、二胡,并且教他吹笛子等乐理,希望他将来成为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6岁时,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含辛茹苦悉心培养他成人。
“如今,高家大院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唯有一棵老槐树被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每次回天津探亲,我都要专程去看看那棵老槐树,只有它还依稀唤起我儿时的些许记忆。”然而,对高崇毅来说,最刻骨铭心的不是儿时的悠然时光,而是1965年,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那一年,高崇毅15岁,正在天津市第18中学读初三。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学校开始组织学生上山下乡。到艰苦的农村去锻炼,一直是高崇毅内心执着的追求和梦想。高崇毅成绩优秀,家里、学校都不让他走,眼看学校贴出来的下乡学生光荣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高崇毅一着急咬破了手指,写下血书,要求一定要去农村。就这样,光荣榜的最后一行又增添了一个名字——高崇毅。
高崇毅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现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白银刀亥公社红丰二队(现巴彦套海镇),他是这里年龄最小的知青。眼前破旧低矮的小土房,扑鼻而来的羊粪味,他第一次感到:这就是农村。
几年的工夫,高崇毅什么农活都会干了。有一天,队里开会,生产队长问社员们:“掏大粪的活儿,谁干?”“我干!”高崇毅抢先举手,从此,他又做起了“掏粪农民”。艰苦的农村生活锻炼了他的体魄,铸造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把新的文明和文化带给了农村。那时候,他和知青们每天早晨起来刷牙时,农民总会问:“高崇毅,你口吐白沫干甚了?”一种文明开始时常常被人误解和耻笑,然而又会慢慢地被接受。村里逐渐有许多年轻农民也模仿着刷牙,现在几乎没有农民不刷牙了。
高崇毅所在的知青小组在农村几年搞得热火朝天,红丰二队的生产队长、妇女队长等都由知青担任,为此曾获得“自治区优秀知青小组”,自治区政府还奖励了一台小型拖拉机和一套广播设备。
1972年,许多从天津来的知青都调到呼和浩特市或包头市参加了工业建设,而高崇毅因家庭“成分”不好仍然在地里干活。田间休息的时候,他就躺在地头拼命读书。这年夏天,高崇毅正在麦田里挥镰割麦,忽然望见一列锣鼓喧天、旗帜飘扬、满载着青年人的列车从附近的刘召火车站徐徐驶出,车厢上挂着巨大的横幅,上面是“热烈欢迎天津知青支援呼和浩特、包头工业建设”的标语。
高崇毅感到一阵阵晕眩:“和自己一块来的许多知青都调到了城里,我一个人留下来干什么?”迷迷糊糊中,镰刀将他的两个手指头割破,血流如注……他到赤脚医生那买了一些安眠药全部吞进了肚里……第二天,他活了过来,天还是那么蓝,太阳还是明晃晃的,高崇毅一下子顿悟了:“既然死不了,就好好活!”
当上农村“娃娃王”
一天高崇毅正捧着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津津有味地读着,大队党支部书记邬子云来了,请他当民办教师。他却说,我宁可种地也不当“娃娃王”。大队小学校长因此“三顾茅庐”,高崇毅了解到农村太缺教师,农村孩子太需要教育了!于是,他下了决心:做教师。
村办小学的民办教师每个月只挣7元钱,一个人要教一群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个破烂不堪的教室里,娃娃们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读书。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课时,二三年级的学生就趴在膝盖上写作业。孩子们同在一个教室,上课纪律却非常好。高崇毅越来越喜爱这些农村娃,一点点儿改善着他们的学习条件。他带着孩子利用暑期砌起了泥桌椅;他找人将汉语拼音谱成曲子,让孩子在欢快的气氛中扎实地学到知识;他组织孩子们种甜菜,卖了钱添置了图书……
高崇毅也是村办小学第一个会教音乐的老师,小时候的音乐技艺竟在农村小学派上了用场。学校第一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就是高崇毅用笛子吹奏的国歌。孩子们向国旗敬礼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读书不倦扎根热土
当了5年的乡村教师,不仅村里的孩子喜欢高崇毅,乡亲们也格外愿意与他相处,尤其在农村有文化的人更受到姑娘的青睐,最终他与镇医院一名药剂师于秀珍相识相爱结合了。1977年,高崇毅考上巴彦淖尔盟师范学校(现合并于河套大学)。当时,大批知青开始返城,他却忙着上学:“等待了多少年的上大学机会,我怎么能放弃呢?”高崇毅谢绝了众人的劝说,没有返回故乡天津。就这样,妻子靠每月32元的工资养育着刚出世的孩子,并供他读书。
高崇毅的求学生活相当窘迫。为了能省几元乘车费,他会不辞辛苦。从五原火车站附近的居住地到学校所在地的临河市,有50多公里的路程,乘坐火车需要3元钱,往返6元,他哪里有这钱去买票呢?所以每月回家高崇毅都到铁路上扒乘货车。一次,货车启动后没在五原站停,开到前旗站才停,他只好又爬上返回的货车,结果路过五原又没停回了临河,高崇毅赶忙爬上另一辆开往五原方向的货车,没想货车岔道去了四分滩车站,这里离家还有几十里路,精疲力尽的他步行到半夜才到家。
高崇毅毕业后被分配到距五原县城60里,离插队的村庄不过10里的乡村学校五原县六中教语文课。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又以优异成绩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函授本科。读书使他在教学上如虎添翼,高崇毅的学生中考上大学者居多,巴彦淖尔市不少重点中学用高薪来挖他,天津市一所重点中学也请他返回故乡教书,可高崇毅就是舍不得县里的这所中学,舍不得他喜爱的这群农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