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明:用镜头记录内蒙古的发展变化

23.05.2017  17:30

  近60年的摄影生涯中,任志明5次亲历自治区周年庆活动……

  用镜头记录内蒙古的发展变化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吴博超 实习记者 乔剑楠

  从毛纺工人到摄影家,从简单的爱好做到专业,从拍摄毛纺工厂的故事开始,再到老牛湾和黄河的生态保护……

  在60年的摄影生涯中,今年74岁的任志明5次亲历了内蒙古自治区周年庆,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内蒙古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每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1959年,也就是参加工作第二年,任志明攒下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上海生产的幸福牌二手照相机,这便开始了摄影生涯。“工作之余,我为单位各种活动拍照片,从工厂开始办的第一个展览起,就经常帮忙布展。”任志明回忆说,作为报酬是能吃一回烙油饼、炒鸡蛋,他从来不嫌苦,只要有活动他总是最积极的一个。

  “第一毛纺厂是1956年建厂,第二年就是内蒙古自治区10周年庆,毛纺厂实际就是10周年庆的献礼‘代表作’,它是中国草原第一座现代化的毛纺厂,当时专门请来苏联专家来设计的厂房。”说到这里,任志明话语中满满的自豪。

  直到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任志明都不忘讲述他与毛纺工厂的故事,他的照片记录了内蒙古毛纺工业的发展,每张照片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

  一张张照片展示内蒙古发展变化

  从自治区成立30周年举办庆祝活动开始,任志明就参与其中,1977年,他任自治区成就展轻纺展厅总设计师;1987年,他任成就展轻工展厅总体设计师;1997年,他任大会特邀摄影师;2007年,他的百幅作品在自治区成就展中展出。2017年,任志明整理老照片,他说:“一张张图片不仅仅见证了内蒙古的发展变化,它还承载着更多的使命,可以向外界展示内蒙古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名片。

  任志明回忆,以前搞摄影展览至少要提前半年多,把全呼市的专家聚集到一起筹备,从策划到设计图纸,每一项工作都是人工亲手完成,进度也比较慢。那时的展览很原始,展出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手工拍、手工洗、手工放、手工装裱。

  另外,展览最大需要2米乘3米巨幅的照片,但那时的相纸只有一张报纸那么大,为把展览搞好,工作还得继续,只能把20多张相纸铺在墙面上用胶水粘好,用放大镜打光在墙上,再曝光,下一步再一起写影、一起叠影、一起水洗最后再一次烘干,每一个步骤都非常吃力,但任志明和他的同事还是坚持下来。

  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任志明在内蒙古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都有照片展览。他说:“那时的照片都已是巨幅的,最大的照片可长达30米,基本都用灯箱展览。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展示内蒙古这些年的变化,展出的照片色彩柔和,饱和度更高,比起30周年庆和40周年庆好看太多。

  今年出摄影集 展示呼市“老民居

  对于参与过5次内蒙古自治区周年庆成就展的任志明来说,拍摄图片不仅仅是他的工作,也让他看到了内蒙古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从到处都是小平房到高楼林立,从轻工业的手工居多到现代化设备的工厂等。

  “能参加这5次展览我很自豪,我也作为一名传播者,向外界展示着我们内蒙古变化。”任志明如是说。

  今年74岁任志明虽已不能像从前那样,对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成就展的各项事情亲历亲为,但是他仍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内蒙古的变化,今年,任志明打算再出一本摄影集作为70周年庆的纪念作品,主要展示呼和浩特的“老民居”。

  在未来,任志明还将继续用他的镜头关注生态环境、民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