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

22.01.2019  15:10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主要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优化市场环境、释放市场活力。这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从2013年以来,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内容从登记注册到许可审批拓展,改革主体由单一部门向多个部门覆盖,改革重点从放宽准入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延伸。特别是201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完善措施、统筹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持续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持续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主要推进了四个方面的重点改革。

  一是压缩企业开办时间。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意见》,要求到2018年底,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由22天压缩至8.5天。自治区结合实际,提出了全面铺开、一次到位、整体压缩至5个工作日的方案,从减少办事环节、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办事效率三个方面协同推进,将企业开办由过去10个环节压缩为必须办理的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3个环节,并同步推出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等多项改革措施。到目前,我区企业开办办理时间已普遍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成为全国率先全面推行这项改革制度的12个省市区之一。

  二是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为有效解决企业“办照容易办证难、开业容易经营难”等问题, 2018年11月,自治区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的事项外,将其他许可类的“”,分别采取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离出来,实行照后减证。国务院要求的首批106项行政审批改革事项中,自治区直接取消2项,改为备案审批1项,实行告知承诺19项,优化准入服务84项。共涉及24个自治区相关部门,涵盖了出版、印刷、电影、广播电视、建筑、餐饮、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多个领域。

  三是推进“多证合一”改革。2018年6月底,自治区把21个部门的登记备案等事项整合到一个营业执照上,推行了“三十二证合一”改革。目前,共办理“三十二证合一”营业执照14.6万张。为了让创业群众和市场主体更多受益,还推行了多项利企便民的配套措施。比如,为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广了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开展了电子营业执照改革,共办理电子营业执照78万张,办事群众通过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提供证明材料,相关部门进行后台认证即可办理,基本实现了“键对键、零见面”。针对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与8家商业银行合作,共同搭建了“一站式”信息服务和融资服务平台,实行免费代办营业执照服务。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了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尽量压缩办事环节、简化审批手续。

  四是实施企业简易注销。针对企业退出市场注销的手续多、提交的材料多、办理的时限较长等问题,从2018年10月起,自治区按照“条件适当、程序简约”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了企业退出流程,对未办理过涉税事宜或未领用发票、无欠税及罚款的市场主体,全面取消了企业注销过程中需提交的纸质“清税证明”,改由自治区“多证合一”数据共享系统后台认证,直接进行依法注销。目前已通过简易注销方式办理企业注销1.12万户,较好地解决了企业退出难的问题,在配合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一年来的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服务上尽可能做“加法”、审批上尽可能做“减法”、效率上尽可能做“乘法”,全区整体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改革“红利”进一步凸显。具体成效归纳起来,就是“三减、三促”。

  ——“三减”:一是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度缩减。2018年,我区通过推进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平均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比2017年缩减了4倍多,确保了企业以最便捷的方式、最短的时间进入市场。企业普遍反映的开办环节多、流程长,部门间信息互通互认不畅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二是企业办证环节大幅度压减。实行“三十二证合一”后,通过一网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理,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平均压减了15%,办理时限平均缩短了30%,材料重复交、部门多次跑,办证难、开业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三是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减少。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自治区先后推出77项税收优惠措施,共计取消、下放和调整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砍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检验、检测、认证以及涉企收费事项,同时,通过推行“互联网+”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

  ——“三促”:一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商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打破了各部门长期形成的“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观念,改变了过去以审批代替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对促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促进了诚信体系的完善。通过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提高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的强制性,加大了企业失信的代价成本,有效促进形成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局面,企业诚信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三是促进增强了市场活力。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区市场主体从改革前的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732户,发展到现在每天969户,增长了32%;每千人企业数量也从56户发展到目前的78户,增长了39%。特别是民营企业等各类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已超过190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总数的97%以上。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9年,自治区将在不断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在放权上提效能,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做到能放则放、能简则简、能快则快,敞开大门,让市场主体拥有更多发展机会。一是深化企业准入改革。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对与行业准营密切相关的资格、资质类等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施分类管理。认真做好电子商务经营者登记工作。动态更新“多证合一”目录。简化企业普通注销程序,实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二是加快推进产品准入改革。继续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除涉及健康、安全方面的产品外,对其他工业产品的强制性认证种类进一步压减。三是有序推进食品许可审批改革。对低风险食品类别,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的制度。在食品经营许可上,试点推行“告知承诺制”,将许可审批时限再压缩三分之一。对特殊食品深化注册备案改革,推进审评审批电子化。四是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优化创新性、临床急需的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程序,加快推进产品走向市场。

  第二,在管理上求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监管效能,该管的一定要管好、管住、管到位,做到监管不缺位、不越位。一是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重点推进跨部门之间的“双随机”联合抽查检查,提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确保不留“死角”和“盲区”。二是积极推进智慧监管。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推动市场监管信息的统一归集应用和互联共享,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任性、标准不一等问题,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以“全国一张网”为基础,统筹市场监管各领域“黑名单”,强化联合惩戒,让违法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制退出机制。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实现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第三,在服务上重实效,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坚持利企便民的原则,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的问题。从市场监管角度,有效促进商标和专利权质抵押等工作,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推动质量强区战略。积极构建商标品牌培育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开拓品牌发展空间,促进品牌引领经济发展。依靠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技术手段,引导支持企业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三是完善利企便民措施。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开发应用更多便民服务APP软件,加快推行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服务模式,让办事群众少跑腿,不断提高企业和群众对改革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发布会期间,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白清元、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副局长刘长在、自治区商务厅副巡视员李春生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证照分离”改革后,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大量企业进入市场后,如何监管成为政府部门亟需破解的问题。请问市场监管部门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监管缺位?

  白清元:主要从三方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一是深入推进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方式的事中事后监管。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成立后,我们积极整合职能,调整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和相关工作细则,科学制定年度抽查工作计划,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在此基础上,推进各部门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将抽查结果归集于企业名下,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向社会公开。二是完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强化信用约束。督促企业及时报送年度报告;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及时公示行政许可和处罚信息;强化对经营异常名录的管理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三年的企业要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向社会公示;进一步强化联合惩戒,实行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三是加大重点领域监管力度,守住市场监管安全底线。目前,全区共有近25万件特种设备、3197户食品生产企业、14000多户小作坊、587户药品生产批发经营企业,我们将突出抓好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记者:“好进易出”是所有经商办企业者最关心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前段时间税务部门实行了取消企业注销过程中需提交纸质“清税证明”的便民举措,请问在实际落实此项举措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

  刘长在:注销业务取消提交纸质“清税证明”是我们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举措。市场监管部门在办理注销业务时只需通过系统查询即可了解纳税人清税情况,还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白名单”制度,实时确认纳税人信息。对于未办理过涉税事宜,或办理过涉税事宜但未领用发票、无欠税及罚款的纳税人,还推出了“清税证明”免办服务,纳税人可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办理注销登记,而不用到税务机关办理“清税证明”。同时对于提交注销业务资料不全的纳税人,提供“容缺办理”服务。只要纳税人现场做出书面承诺,事后补充完善资料。这些举措简化了注销流程,加快了注销办理进度,有效解决了纳税人 “多头跑”“跑多次”的问题,节约了纳税人的办税成本,提高了办税效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一是减轻税费负担。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用短期税费收入的“”换取高质量发展势能的“”。二是优化纳税服务。深入推进出口退(免)税无纸化申报。持续清理涉税证明事项。加快推进涉税文书电子化。扩大小规模纳税人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范围,取消增值税发票验旧。优化增值税代开发票管理系统功能,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可以在网上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大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动电子税务局与自治区政务平台对接,进一步推进实体办税服务进驻地方政务服务中心,推动实现“最多跑一次”市、县(区)、乡全覆盖。计划2019年实现7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所有办税服务厅实现“一窗一人”办税模式。三是规范税收执法。制定税收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严格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确保税收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记者:刚才在发布中提出了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和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请问在优化外商投资准入环境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春生:主要推进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措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外资增长的意见》(内政发〔2018〕25号),从进一步减少外资准入的限制、制定财税支持政策、完善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便利人才出入境、优化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二是着力推进外商投资备案制改革。我区从2016年10月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备案制管理模式。外商投资备案制管理属真备案,首先企业备案网上直接填报信息,不必提交纸质材料;第二,外资备案不作为工商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第三,外资备案不纳入行政许可,属于外资企业必须履行的信息告知义务。自治区一次性将备案权全部下放至盟市和国家级开发区。三是全面实施“一口受理”模式。2018年6月30日,我区“一口受理”模式正式上线实施,申请人直接登录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网上登记申请服务平台的网上登记系统,一次性填报企业注册、备案信息,信息完整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工商注册和商务备案手续。外资企业登记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要求,通过“一口办理”设立外商企业19家。

   原标题: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我区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 ——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商事制度改革情况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作为我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