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微观发展⑭】摘“穷帽”更要拔“穷根”

12.11.2016  10:35

   “一线镜头”

  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的贫困户姜永财不久前刚搬进了新家,在当地政府开出的多种扶贫菜单中,他选择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方式。坐在新家的沙发上,姜永财高兴地说:“以前住的是50年代建的土坯房,如今政府给建了新房子,还教我们种植葡萄的技术,帮助脱贫致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专家点评”

  内蒙古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韩鹏:对于不同的贫困人群、不同贫困人口,实施不同的扶贫脱贫措施,才能更加有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脱贫不是给“一只羊”或“几袋面”的问题,而是有针对性地找准其贫困的原因,给予其脱贫致富的渠道、方法,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变“输血”为“造血”。

   “微观点”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十二五”期间,我区192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区还需要解决剩余的80.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我们要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彻底啃下脱贫攻坚这最后的“硬骨头”。

  种地的人都知道,大水漫灌往往造成有的苗浇透了,有的苗却还没浇到,浪费水不说,效果还不好。精准扶贫有效避免了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和大而化之,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一村一策、一户一方,找准致贫“病根”,开对脱贫“药方”,帮助贫困户既摘“穷帽”,又拔“穷根”,避免边脱贫边返贫,才能确保我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振南)

[责任编辑 王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