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千余名“第一书记”进村发扬“马向阳精神”

24.11.2015  12:44

   首府青城精耕细作的这块“试验田”喜见收成,这一举动竟然比中组部、中央农村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提前了多半年。在首批下派152人的基础上,今年9月,为配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又选派了近千名干部深入基层,实现了965个行政村全覆盖。可以说,从2014年呼和浩特在自治区率先启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以来,千余名由机关公职人员转换为村官身份的年轻人,正以他们饱满的创业情怀和不畏艰难的雄心壮志,频频复制着电视剧中的“马向阳精神”。

  第一书记到老党员、困难户家中了解社情民意。

   ..............................................................

   要想融入乡村,就要坐村民的炕头,喝村民的稀粥,倾听村民的心里话,解决村民的烦心事……与村民打成一片,是当好“第一书记”的立身之本。

   ..............................................................

  2014年9月,在市委组织部几经踩点、多番调研的基础上,首批向95个新农村示范村和57个软弱涣散村选派的152名驻村“第一书记”披甲上阵。市委赋予“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提升治理水平、维护农村稳定。36个字,折射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的深刻内涵。36个字,更印证了“第一书记”的职责与担当必然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市政府办公厅工作的那顺被委派到清水河县宏河镇前梁移民新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两年。对于这个出身牧民家庭的小伙子来说,尽管对农村环境并不陌生,但让他挑起这副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奔小康的担子委实深感沉重。

  在那顺的日记本上有一段他与村民的经典对白,是他刚刚履职时留下的“烙印”——

  “你是谁?来做甚?”“我叫那顺,是咱们村的‘第一书记’。”“甚是个‘第一书记’?”“就是电视上的马向阳。”“哦,你是给咱庄户人解决问题的?”“对,有啥问题就跟我说……”

  那顺说,老百姓就喜欢实打实,有了“里子”才能晒出“面子”,自己不能当个看风景的干部。从那天起,他就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作业,在老支书张在平的陪同下,挨门逐户“拉家常”,坐村民的炕头,喝村民的稀粥,倾听村民的心里话,了解村民的烦心事。他把收集到的“闲言碎语”一条一条地梳理:可以这样说,前梁移民新村,新村不新,几乎称得上“花甲庄”,全村现有19户65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8成以上,有两位村民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已失去劳动能力……在他挂职的前一年,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4500元;村里没有天然草场,喂牲畜的草料全部得从市场购买,养殖成本不言而喻;村集体无企业、无收入、无财政收支权……在那顺厚厚的民情日记里,记载着前梁移民新村村民们的期盼与希望!

  希望是黑暗中的火光,能使人精神振作;重燃希望,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前梁移民新村村民来说,这与他们的生命一样重要。那顺将这里的实际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向自己的单位和相关部门申请政策支持和经费援助……就在担任“第一书记”短短几个月中,他为村里争取到了扶贫专项资金3万元、慰问金8千元和价值两万多元的物资。为了把这3万元用在刀刃上,他多次召集全体村民商讨,最后决定购买6只种公羊和8台粉碎机。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使用合同,每3户共用1只种公羊和1台粉碎机,每年轮流管理1次。那顺的后续安排是:为农户联系至少5万元低息或无息贷款;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成立养羊互助合作社;建设容量为万斤级的冷库一座;村委会争取养殖肉羊100只左右作为村集体财产……

  和那顺一样,来自市经信委的云森是派驻赛罕区黄合少镇保素村的“第一书记”,履职半年多,他得出的经验是,只要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切实发挥好“第一书记”作为政策宣讲员、情况调查员、业务指导员、矛盾调解员和选情监督员的职能作用,就会赢得大家的拥护和信任。夏日正午,记者跟随云森走进45度高温的育肥塑料大棚中,扑面而来的热浪和发酵池中不时传来的腐臭气味熏得人喘不过气来,仅仅几分钟,大滴汗珠就从记者的额头滑落,有种被“蒸包子”的感觉。这里被云森称为“绿色植物加油站”,他说绿肥发酵需要35天,所以在从肥料进棚发酵到出棚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钻在棚里呆几个小时。

  作为市经信委的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后,云森起早贪黑走访村民,尽快熟悉村委会的各项工作流程。由于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委会成员无奈之下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因此服务村民的事情很多时候是“纸上谈兵”。

  掌握了保素村的情况后,云森暗下决心,要借力发力,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在积极嫁接相关政策出租蔬菜大棚的基础上,引进了绿肥发酵技术(利用植物的叶、茎、根制作液体肥),带领村民以绿色有机肥为支撑、以种植无公害蔬菜为立足点,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采取“私人订制”模式吸引市民进村搞绿蔬摘种的政策,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循环产业链。随着这张烫金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村民们对“第一书记”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强了。

  市委组织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动情地告诉记者,首棚绿肥发酵的所有费用实际上是云森和几个村委、村民共同出资完成的,但谁也没想到,他把收益的20%给了村委会,基本上解决了村委会过去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云森打算,在第一棚三池绿肥出炉后,留一池给村民免费试用,另外两池按照约定以每池6万元出售给鄂尔多斯正时生态农业公司,然后再发酵几池用于村集体增收。

  “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卷起裤子下田,穿上皮鞋赚钱”的景象,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标本;坐在老乡的炕头上,不喝烧酒喝稀粥,图的就是能够听到百姓的心里话,争的就是能为百姓过上好日子。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