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资源现状及栖息地保护

11.07.2016  09:53

林业厅政府网7月11日讯  大鸨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地、越冬地。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保护区2002年成立以来,大鸨夏季300只左右、冬季100多只。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数量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鸨保护和恢复保护提出了建议。

1 自然概况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2°44′30″~123°10′24″,北纬46°04′12″~46°25′47″。保护区地处松嫩平原西侧,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吉林省三省区的交汇地带。保护区总面积94830hm 2 ,其中水域面积5360hm 2 ,沼泽湿地面积22060hm 2 ,草原面积36890hm 2 。是以保护国际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和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及栖息地为主要目的的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与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本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所以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和栖息环境。

保护区共记录有脊椎动物28目71科309种。包括鱼类有目9科43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2目3科7种;鸟类17目46科228种;哺乳类有5目10科26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动物有46种。尤以水鸟资源最为丰富,有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在本区栖息;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鸨、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白鹤等1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灰鹤、白枕鹤、蓑羽鹤等47种。

大鸨数量及分布

20世纪80年代前,大鸨在图牧吉为夏候鸟,每年的繁殖数量约300多只,春季迁徙数量在800只以上。后来,由于环境变迁、拾卵捕雏和过度狩猎,数量逐年下降。到90年代中期,繁殖数量仅在50只左右。保护区建立以后,加强了栖息地的管理及法制宣传,对乱捕乱猎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同时,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爱鸟护鸟成了牧民的自觉行动,大鸨数量逐年回升。2008年调查时,该区繁殖的大鸨达100多巢,2014年5月10日大鸨同步调查到198只。

大鸨在图牧吉的越冬个体,在以前未见记录。据在此常住的老人讲,在1998年以前,本区没有越冬大鸨。1998年后开始出现越冬个体,每年有3~5只越冬。自2000年后,大鸨越冬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越冬数量在30只左右,  2011年越冬个体数量为98只,2014年越冬数量达102只,这在我国北方地区是十分罕见的。

3 大鸨栖息地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图牧吉大鸨栖息地调查发现,近几年大鸨栖息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大鸨的栖息和繁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1  食物来源  

近几年由于干旱少雨,草原植被生长状况不佳,特别是春季和冬季大鸨食物主要为农作物和草籽。大鸨觅食困难,不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可能会出现饥饿造成体能下降和饿死的现象发生。进入大鸨栖息地将大鸨驱走的现象,甚至踏毁大鸨的卵和巢。牧民有时也会拾卵捕雏的现象。

3.3  天敌 

大鸨虽然属大型鸟类,自然界的天敌较少,但仍有一些大中型兽类如狼、狐狸等寻找机会利用夜晚偷袭大鸨。同时,牧民饲养的猎犬也对觅食的大鸨进行追赶。每年都会有大鸨受到天敌的袭击而死亡。

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对策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点以大鸨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大鸨繁殖和越冬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为了加强大鸨栖息地的管理,首先要强教育群众参与保护与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为大鸨提供一个安宁的栖息环境。

4.1  加强栖息地环境管理

在大鸨栖息地内,仍有一些牛羊活动,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大鸨的栖息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大鸨栖息地管理,禁止牲畜及居民进入大鸨栖息地,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尤为重要。

4.2  食物补充

春、秋及冬季大鸨的主要食物为豆类、玉米及草籽等。但是,由于本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小,不能为大鸨提供足够的食物;特别是在冬季大雪天气,由于冰雪覆盖,导致大鸨觅食困难。因此,在大鸨集群觅食地应定时进行投食。减少大鸨因食物短缺而导致的死亡。

4.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牧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宣传教育,使本区牧民更深入的认识大鸨,把保护大鸨变成牧民的自觉行动。同时,加强法制管理,核心区内禁止放牧,减少人为干扰。扩大大鸨的栖息地面积。

4.4  加强科学研究

进一步摸清大鸨的生态习性及生境适应性,以便对大鸨种群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周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