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水”文章 释放“水”活

26.11.2018  22:44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莫旗境内有大小50多条河流,汇进泱泱嫩江,再流入烟波浩渺的尼尔基水库。近年来,莫旗依托资源优势把“水文章”做得风生水起,丰富的水资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水到渠成”的功效。

农业因水而丰

莫旗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农作物播种面积700多万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2002年以来,莫旗借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依托境内充足的水资源,强势推进水稻种植业发展,引发了一场种植技术“革命”——“旱改水”面积逐年增加,农民放下锄头育秧苗“豆农”变“稻农”。

莫旗通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56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亿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已是“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到目前,莫旗可浇灌农田面积50万亩,已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西瓦尔图镇曾有上万亩“晴天是块硬板板,雨天一片烂稀泥”的“头疼地”,十年九年歉收。如今,该镇的一万多亩“旱改水”田,让农民收入增加一倍多,昔日的“头疼地”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永安村农民刘长富家原有30亩旱不收、涝不得的“头疼地”。旱田改水田后变成了“风水宝地”,去年他家30亩水稻收入超过了家里70亩大豆收入。永安村已有60多农户受益于耕田“旱改水”。尼尔基镇西拉金村党员陈德富,抓住农业综合开发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的机遇,建起富方米厂,生产的“富方”大米申请了专利商标,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陈德富带头创建的富方绿色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0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水稻合作社。

兴达米业原本是家水稻加工厂,如今把文章做大了。执行总监沃小园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三聚绿能”的渊源。曾有10多年金融行业经历的沃小园,2016年从香港回到莫旗参与家乡建设,致力于打造绿色农业。沃小园表示,希望通过与“三聚绿能”的合作,成功打造出莫旗农产品品牌,让莫旗的绿色大豆和玉米走出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莫旗三聚炭基肥作物种植示范区包括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近40万亩,为莫旗兴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所流转的土地。

旅游因水而活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形成了风光旖旎的尼尔基湖。傍湖而建的“中国达斡尔民族园”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于2003年开工建设,2008年8月正式开园迎客,是我国唯一一座集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民俗为一体的“北国名园”,成为莫力达瓦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尼尔基水库拥有500多平方公里的巨大湖面,湖内拥有丰富的野生鱼类,还打造了“夏季垂钓”、“冬季冰钓”等旅游项目。腾克镇的库区水域面积126.5万平方米,这里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腾克镇结合“五彩 呼伦贝尔 ”风情游,开发了“达斡尔民俗度假村”,建立16户达斡尔民俗农家乐。

投资近百万的“娜日松蒙古部落”也是一个依水而建的旅游景点。该景点开发了“甘河漂流”等特色旅游项目。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人,最多日接待游客达800人。

2016年实施民族园景区二期开发项目,完成了“百公里水陆闭合精品线”码头、垂钓平台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快艇、游船、水上飞机等旅游项目实现市场化运营,傍“水”而活的旅游业,给莫旗带来了可观收入。2017年该旗实现旅游收入8亿多元。

做大做强水文章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嫩江干流上段,左岸为黑龙江省讷河市,右岸便为莫旗,控制流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占嫩江流域总面积的22.4%,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嫩江流域的45.7%。位于该旗境内的尼尔基水利枢纽不仅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也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还是嫩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旱灾害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实现“北水南调”的重要水源工程。水库总库容86.11亿立方米,水库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规划。

正在建设的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工程是国家、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该工程开发主要任务为农业灌溉,为商品粮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工程建设后可以增加农业灌溉水量,提高灌区的耕地灌溉率,设计范围包括水田和旱田30余万亩。去年,汉古尔河镇利用该工程实施旱改水项目,胜利村将1000多亩旱田改为水田。村民姜振涛说:“以前我们村以种植玉米为主,旱改水后大家都改种水稻了,平均每亩增收300元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