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城镇融入型模式在陶伦社的实践

10.07.2015  18:06

  在鄂前旗敖镇三道泉则村陶伦社,走在宽阔平坦的乡村小油路上,粉刷一新、白墙灰边、红色大门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一幢幢民居错落有序地掩映在树丛中,一排排宽敞气派体现着蒙元风情、草原风光和民俗文化的砖瓦房正在建设中,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展现出了一幅独具田园特色、幸福和谐的乡村美景,村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鄂前旗着力打造的“十个全覆盖”样板工程之一,也是实施城镇融入型模式的示范,见证着鄂前旗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力度与成效。

  鄂前旗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城镇融入型模式,就是将距城镇周边20—40公里的嘎查村,统一纳入城镇辐射范畴,推动嘎查村向城镇集聚,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共用共享。三道泉则村陶伦社距敖镇仅3公里地处敖镇近郊,目前,陶伦社90%的劳动力傍着敖银油路沿线和敖镇,从事餐饮业、修理电焊、泥瓦匠、卖菜卖肉,“有了好收入,就不愁没有好生活。”这是陶伦社村民发自内心的感叹,2014年陶伦社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陶伦社实施城镇融入型模式条件得天独厚,“十个全覆盖”工程在陶伦社铺开后,沸腾了小村庄,高兴了老百姓。后排40户粉刷一新的院墙、统一样式的院门让人们眼前一亮,门前一条油路贯穿东西,方便了人们出行;前排35户旧房改造正在建设中,统一规划,灰色瓦顶,风格整体统一,独具特色别墅型的民居拔地而起,整个村庄干净整洁,既有现代的美感,又有古香古色的味道。

  鄂前旗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城乡统筹试点建设、扶贫攻坚、现代农牧业发展、乡风文明、文化旅游、乡村道路建设“六位一体”同步实施,同时又把村庄绿化、村集体经济和基层组织“三项建设”有机融合,统筹实施,不断赋予“全覆盖”新内涵,综合考量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农牧民意愿三大元素,根据村庄变迁趋势、人口变化情况和产业发展潜力,既兼顾当前急需推进的各项工作,又统筹谋划好未来村庄居住布局、产业布局,切实找准村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农牧民生活和嘎查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开展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实用性,着力打造城镇融入型、中心集聚型、分散建设型和转移融合型“四种”模式,形成“点辐射、线连接、圈覆盖”布局。并结合危房改造、街巷硬化项目,通过先行规划,力争达到村庄风格整体统一、布局错落有致、外观整洁美丽的标准,实现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建房要成区连片、设计合理、格调鲜明、突出特色、整洁美观,院墙、仓库要整齐划一;实现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实现区域化管理,达到成型配套标准。

  通过城镇融入型建设理念和模式创新,鄂前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在陶伦社实现四个结合。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实施危房改造、旧房重建,鼓励农民向旗政府所在地集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建立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全面提高“十个全覆盖”建设标准。三是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把扶贫项目与“十个全覆盖”工程有机结合,开展驻村定点帮扶,做到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现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干部与扶贫对象无缝对接,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加快“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进程。四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抓主导产业、富民产业的培育,为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推广种植、养殖、餐饮、劳务“一村四业”模式,逐步形成一村多产业发展格局,这样农民才能真正过上富裕生活,新农村才能留得住人,实现真正的繁荣发展。

  城镇融入型模式在陶伦社的实践,正如市委书记白玉刚指出的那样:“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是盖盖房子、修修路,还要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积极谋划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项目,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利条件。让农村经济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真正使“十个全覆盖”工程成为农民的幸福工程。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陶伦社将会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富民、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胡凤岗 王佳丽 杨帆)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