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要“蹄疾而步稳”

22.09.2015  09:36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对此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2014年1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的讲话

  “蹄疾而步稳”最早用于描述骏马奔腾,速度快、步伐稳。赛马时,裁判员号令一发,骑手们一个个跃马扬鞭,奋勇争先。而要想赢得比赛,除了要跑得快,还要跑得稳。只稳不快,很难获胜,只快不稳难免落马摔倒,无功而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意在强调坚持敢试敢闯和稳扎稳打的统一。在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当下,不可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置身其中,蹄不疾,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步不稳,则如醉汉走路,东倒西歪。

  看清前路才能“蹄疾而步稳”

  如果说改革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要想让骏马既保持应有的速度,又步履稳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准目标、看清前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也就是说,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就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而这样的信心和勇气也源于中国经济体量的今非昔比。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即使是当前7%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全球仍是名列前茅。以今年上半年为例,我国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经济基本面企稳向好。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9.5%,国民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0%;从节能降耗看,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而且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必将打破各地区的藩篱,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全面提高。“蹄疾步稳”、奔向目标有其充分的物质保障。

  看到成绩,可以增强我们的必胜信心;正视问题,可以推动我们继续前进。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面临世界经济发展乏力等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与发达国家和周边一些国家之间逐渐凸显的结构性矛盾,加快改革步伐是世界形势发展的紧迫要求;从国内形势来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加剧,投资高增长难度越来越大,创新对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高收入阶层比重相对于低收入阶层比重逐步扩大,资源能源和环境不堪重负,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各种问题大量涌现,社会结构深层调整,利益诉求日益多样,我们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再次表明,改革一刻不能迟缓,更加不能停滞。

  “蹄疾而步稳”要“疾”字当头

  奔驰的骏马,步子不快、动力不足,就会难以跨过激流险滩,半途而废。

  机遇是提供动力的源泉。抓住机遇,才有可能赢得战略主动。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能否抓住机遇,顺势而为,逆势而上,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才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例如,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城市化率都在75%以上,2014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升至54.77%,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另据权威测算,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这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内需机遇。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也为很多新兴业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这些巨大的市场机会,都为改革之蹄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当然要想一路前行,还要及时清除途中的绊脚石。习近平总书记讲“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冲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毋庸讳言,改革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改变,涉及各个阶层群体利益得失。特别是当前的改革越来越指向政府权力的规范与约束,指向现行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简政放权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最近一年多来,中央政府积极推进的简政放权,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消灭在政府部门和国有机构内部滋生各种腐败案件的空间,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释放被过多的政府审批权束缚得喘不过气来的市场活力。2014年,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看似简单的数字增长,考验的却是改革的力度与成效。所以,我们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程序,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既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为改革之蹄提供平坦的路径保证。

  “蹄疾而步稳”要“稳”字压阵

  奔驰的骏马,步子不稳、后劲乏力,就会打乱节奏、人仰马翻。

  有了动力,还要稳住速度,才能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我们不以GDP论英雄,但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而导致“栽跟头”,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方面,要循序渐进、科学决策。操之过急,定一个目标就搞一阵风式的推动,是改革不可持续的危险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所谓欲速则不达,全面深化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是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地推进。要坚持先易后难,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对认识还不深入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试点先行,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同时,出台各个领域改革方案和举措,都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社会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和群众的所想所盼,切实做到科学决策和充分准备。而改革举措一旦出台,就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大胆推进,坚决落地。 另一方面,还要与法治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现在,一切事务都要根据法律规范进行操作和运行,改革也不能例外,这是一个新常态。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在法律框架内谋划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地方立法要跟上改革步伐,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也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配套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通过法定程序及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应当及时修改和废止,不能让一些陈旧过时、保守僵化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拦路虎”和“绊马索”。只有始终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才能更好发挥改革和法治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双轮驱动作用,才能确保我们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执笔人:岳淑芳)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