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枕申请进入包头市“非遗名录”

26.01.2015  17:51

  一个六面的枕头,每面上都有一个花瓣形的孔,六朵花内部联结成一体,六孔孔孔相通,形成了六合枕,寓意天地人合,吉祥如意。2013年3月8日,本报曾以《八旬老人“复活”失传六合枕》为题,报道了东河区的杨翠英老人经过几年揣摩研究,重新掌握了已经失传的六合枕技艺,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的事情。近日,记者再次了解到,六合枕已经进入东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提交了进入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

  22日,记者见到六合枕第五代传人温永华时,她正捧着一个刚完工的、长宽高都约为4寸的六合枕检查针脚。“每个六合枕都是纯手工做的,得缝3000多针,一个人得用至少4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温永华说着,把枕头垫到了记者的胳膊肘下,“你试试,这是搭手臂的,看电视的时候垫在胳膊下面,就不会那么累了。”

  重新掌握了六合枕的技艺后,温永华和母亲杨翠英反复研究,她们如今已经用大红、金黄、深蓝等色的缎面,缝制出了头枕、肘枕、八面枕等各种样式的六合枕。

  “《包头晚报》报道了六合枕以后,慕名来看枕头,想学这门手艺的人多了,青山宾馆还和我联系,把六合枕摆进了他们的客房,东河区有个人喜欢这个枕头,前后向我订购了30多个,都送给了亲戚和朋友。”温永华笑着说,“还有人几次三番找到我,想学制作六合枕的手艺呢!”

  2014年年底,六合枕入选了东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永华于今年1月20日提交了申请,希望六合枕早日入选包头市的“非遗”项目。

  如今,杨翠英老人已到耄耋之年,她的女儿温永华也已入选东河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如何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六合枕走进更多的寻常百姓家一直是她和温永华都挂念的事情。

  “这两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把六合枕送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想要参加国内的展览或者博览会都是有难度的,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希望政府能够将这门手艺保护起来,同时做好推广工作。”温永华说,“虽然想学做六合枕的人很多,但我内心一直有顾虑,想要把这门技术传授给真心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非遗’是城市一张软性的名片,希望能把它利用好,希望六合枕也能成为更多外地人了解我们包头的载体。”(记者 林鹭)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