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体书店如何走出寒冬?

24.11.2014  11:53

  原标题:实体书店如何走出寒冬?

  一直以来,好的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遍观首府街道,每条路必有银行网点,可是几条街之内,经常找不到一家书店,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正消失在城市地图中。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经历倒闭、搬迁、缩小规模等挫折后,呼市现存的实体书店,除部分传统特色书店外,大多已在寻求转型,并逐渐站稳脚跟。

   面对挑战 探寻转型之路

  由600平方米缩减到300平方米,呼和浩特市中山书店业绩下滑明显。同样,仁路书业也将店面一分为三,苦苦支撑。

  内蒙新华发行集团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乔礼坦言:“近几年,图书大厦的年销售额能保持在2000万,最大的优势是图书均以正价销售,且教辅类书籍占有很大比例。这些优势是民营书店不具备的。”

  中山书店经理曹晖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家已出台《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免除了图书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但在网络书店、房租和员工工资上涨等多重压力之下,依然举步维艰。内蒙古仁路书业总经理、内蒙古藏书家协会副秘书长乔祥飞先生表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在资金、政策、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民营书店更多扶持,使更多的民营书店能保持自己独特的书香魅力。

  面对挑战,很多民营书店正在积极探寻转型之路。中山书店已在店里设置书吧,以舒适的阅读环境吸引顾客。如今,每逢假日,书吧座无虚席。

   打破陈规 让阅读变悦读

  “一座青城,一条老巷,一间书屋。在青雨巷,不仅有书,有咖啡,有电影,有猫,还有你!”11月11日,一条关于书店开业的信息在微信圈扩散开来,这是一家以体验式阅读和创意精品为特色的新型综合经营实体书店,它叫青雨巷。

  书店老板是个年轻的胖小伙,大家称之胖老板。“在下雨的青城,静静地在一个隐藏于小巷的书店看着书。这就是书店名字的解释,也是我的经营理念。”胖老板侃侃而谈。拥有3年媒体工作经验的他,深知新媒体的力量。微博、QQ群、微信公众号,这些都是青雨巷做推广的主要平台。

  相较于青雨巷,位于摩尔城顶层的城市书房则显得更为商业化。柔软的沙发,淡淡的咖啡香,温暖的灯光,让人以为这是咖啡厅。其实,它是全国最大的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新华书店的另一种经营模式,是呼和浩特唯一一家介入商业综合体的新型实体书店。

  位于内蒙古大学东门附近的普逻音像书店,以经营人文社科类图书和音像制品为主。书店店长告诉记者,目前每天光顾的顾客大概1000人次。店内图书均9折出售,同时设有亲子书屋、文化沙龙和咖啡屋。

  书店经营者这种追求多种业态的经营模式,看似不太“纯正”,却是维持书店收支平衡的一种方式。合适的副业是书店吸引顾客的有效途径,但书永远是书店的核心。

   坚持传统 以特色立足

  在呼市有一家专营古旧书的实体书店,不大的店面上下两层,楼上用来存书,楼下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古旧书,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还有一些线装古籍。

  牛女士和老伴儿年逾古稀,是文苑古旧书店的老板。“这家店开了已经整整30年了,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把旧书继续流通下去。”牛女士感慨,“来我这买古旧书的顾客挺多,都是附近高校的学生和老师,还有旧书爱好者。但是由于流通渠道不畅通,如今旧书是卖一本少一本了。”

  位于文化商城二楼的蒙古学文化书店,是呼市经营蒙古文化图书最全的一家书店。店主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关注蒙古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收益也越来越好。同时店里还经营一些蒙古工艺品,许多人买书时还会选购一些工艺品。

  与其它实体书店不同的是,电子阅读和网店销售对这些特色传统书店基本不构成冲击。事实证明,实体书店并非穷途末路。只要阅读不死,书店就不会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体书店,是市民的精神粮仓,它们在长期“彷徨”后做出的多种尝试,呈现出触底反弹之势。(记者 施佳丽 见习记者 格日乐图)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