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边境线上的朗朗读书声

14.01.2015  14:53

  原标题:边境线上的朗朗读书声

  中蒙边境地区达茂旗大苏吉小学“儿童友好家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和希望。留守儿童刘圆梦说: “在这里,有一群和我一样父母不在身边的小伙伴,和他们一起读书,心里话也能和亲近的老师说说,我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了。”

  1月8日,循着那一声声稚嫩清脆的读书声,笔者来到中蒙边境地区达茂旗大苏吉小学儿童友好家园。这个家园是达茂旗教育局2013年8月投入8万元为该旗唯一村级小学里的96名留守儿童开辟的一处“读书原地”。

  房间墙边的四层书柜上,放满了各类中外名著,房屋中间的条桌上也堆满了各类图书,二十几个孩子分成3排坐着,正和着张煊校长的朗读声,兴奋地品读着书本里的人物故事。

  每个造访这里的人,总会被孩子们渴望知识和关爱的眼神深深打动。

  近年来,随着达茂旗大苏吉及周边村子、嘎查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2013年3月,张煊来到大苏吉小学当起了校长兼乡村教师。“在家访中,我发现全校有96名留守儿童,他们课外时间除了看电视、打游戏,就是到处游荡。误了庄稼是一季,误了孩子是一世,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身心健康得不到正常的关爱,思想道德得不到正确的熏陶,行为举止得不到有益的引导,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张煊感到忧心忡忡。

  “何不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到读书上呢?”张煊的想法获得了旗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3年6月,达茂旗妇联筹得捐款6.5万元,在学校创办了留守流动儿童爱心文化室。每天放学后,张校长就把孩子们留下来,辅导功课,让他们做完作业、读一会书,再回家。2014年9月,文化室有了一个充满希望和阳光的名字——“儿童友好家园”。

  张校长指着一个小姑娘悄悄告诉笔者:“她的父母早在她一周岁时就离异了,她现在在我们学校读书,成绩优异,已经是我们儿童友好家园的资深会员兼志愿者了。”

  四年级的刘圆梦也是“儿童友好家园”的忠实会员,她的父母长年在广东打工。“在这里,有一群和我一样父母不在身边的小伙伴,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我们留守在家里,课余时间是我们最无聊、最孤单的时候,就在我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为缺少课外书而苦恼时,张校长像变魔法一样变出热心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给我们送来了崭新的图书、桌椅和心爱的文具。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书,心里话也能和亲近的老师说说,我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了。”刘圆梦懂事地说。

  由于资金短缺,学校只雇了4名老师,其中2名兼任保育员。一天24小时,即便是睡觉时间,张校长和老师也都陪在学生身边,不仅指导学生学习,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学校的云老师介绍:“我很荣幸成为学校的第一批授课老师,我很喜欢这些淘气聪明的孩子,我也希望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我们的队伍,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据张校长介绍,现在这里存有的图书远远满足不了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渴求,他开始在网上募捐,募集图书上万本。为了使农村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他在妇联、教育局等组织的支持下,开始扩建“儿童友好家园”,今年又新增加了音乐、体育、美术、阅览四个多功能活动室和心理咨询辅导站,4个多功能活动室也是公益助学实践研究活动基地。

  作为“娘家人”,达茂旗妇联、教育局一直关心和关注着“儿童友好家园”的发展,旗妇联主席自豪地介绍:“‘儿童友好家园’不仅是乡村儿童足不出村就近借阅的乡村图书室,也成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基地。我们要把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全旗推广‘结对共建’、‘校企共建’的‘儿童友好家园’。下一步,我们将与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密切联系,发动各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捐赠少儿图书,圆孩子们的读书梦!”

  截至目前,这个“儿童友好家园”图书总量已经达到6000余册,参与该家园的阅读小会员累计达到106名,走进家园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累计达600多人次。

  “让孩子们读书,就是给他们一个阳光般的未来。”张煊动情地说。(王庆丽)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