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机制的 调研报告

19.01.2016  13:19

    伴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产生了一个新群体,即“三留守”人员,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村“三留”人员达12.3万人,其中留守妇女4.3万人、留守老人6.8万人、留守儿童1.2万人。这个数字从表面看是家庭环节的缺失,而实际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虽然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等均给予极大关切,但他们的现实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三留守”人员的现状

    (一)留守妇女现状: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一半以上留守妇女表示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二是养老、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问题。因大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无暇给予老人更温暖的照顾、给予孩子更全面的教育。三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二)留守儿童现状:一是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据调查,留守儿童80%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年龄大、文化低,且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很难胜任监护职责。二是缺乏亲情关爱影响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与父母联系甚少,子女缺乏亲情关爱,性情孤僻,逆反心强。三是教育不够重视影响学习发展。留守儿童大部分无人及时进行课业辅导,监护人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方式上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缺失。
    (三)留守老人现状:一是经济状况差。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但子女给父母的支持实际很少,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二是家庭负担重。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承担起了繁重的农活、细碎的家务活,有的还要照顾自己的孙子(女),致使劳动强度极大,大部分老人反映吃不消,太累。三是疾病困扰多。身体上劳累,精神上牵挂在外的儿女,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内心深感孤独,体弱患病者较为普遍。  “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 

    二、改善“三留守”人员生活状况的建议

    “三留守”人员的生存质量,关系到我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并加以解决。

    (一)加强创业指导和帮扶力度,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共同致力于发展本地经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扩大就业渠道,实现“人回家乡、情注故里、福满家园”的美好愿景。

    (二)加大对女性就业的支持力度。全社会要对女性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她们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增强就业信心。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家政服务、社会化服务、健身娱乐休闲及老年生活照料、物业管理等适合妇女就业的岗位。

    (三)继续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三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解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进农村医疗、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改善留守人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立对特定区域、特定人员的救助帮扶机制,切实有效地提升留守人员生活质量。

        (四)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让农村“三留守”人员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通过建立三留守服务机构,从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大家庭的温暖,如在三留守人员较集中的嘎查村、社区建立“留守家园”,设立亲情关爱室、心理倾诉室等,有专人为“三留守”人员听其倾诉,排解困苦,心理抚慰,开展集体阅读、手工编织、体育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