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打造“兴安质量梦”

04.06.2015  20:32

[ 导读 ]通过实施顶层设计,突出机制创新,逐步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带动、奖励驱动”的“质量兴盟”工作推进体系,构建起了“质量强盟”的工作格局。

兴安盟“质量兴盟”步伐提速 为打造“兴安质量梦”筑基
  兴安盟将质量提升融入改革发展大局,通过实施顶层设计,突出机制创新,逐步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带动、奖励驱动”的“质量兴盟”工作推进体系,构建起了“质量强盟”的工作格局,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了产业提质增效,提升了全盟的综合竞争力。

  质量在兴安盟政绩考核中的权重愈发凸显。

  主要体现在:兴安盟对质量工作高度重视,盟行署将质量工作视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民生问题,切实加强了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组织召开全盟质量工作会议部署质量工作,加大对质量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出台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奖励办法,设立每年3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奖励和企业创新奖励,设立“盟长质量奖”、“品牌创建奖”等,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的创优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引导和激励全盟工业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兴安盟名牌产品的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质量工作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将质量发展目标纳入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积极加强质量工作制度建设力度,出台涉及质量工作的制度、措施26个。盟委、行署不断强化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运行、监督、考评机制。

  不断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推进12315、12365质量申诉投诉机制建设,健全质量申诉投诉处理机制,及时总结分析情况,问题办结及时,并将其作为执法工作的重点和制定决策的依据;质量基础不断巩固。

  制定了《兴安盟推进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加强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等质量基础建设。能源计量管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级农牧业标准化项目建设、旅游服务质量等显著提高。

  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实施“天保”工程、“三北”五期、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项目,实施退牧还草23万亩,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水保治理50万亩,治理中小河流6条;质量安全监管形成合力。

  建立健全了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机制,针对食品和其它重点产品,质监、工商、农业、卫生、食药等部门积极行动,扎实开展风险监测工作,风险监测覆盖面逐步扩大。执法打假和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质监、工商、农业、商务、住建、旅游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多项专项整治行动;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势头良好。2014年兴安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了100%、工业产品统计调查合格率为10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7%、全盟新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餐饮、旅游、商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积极引入效益、市场、品牌、营销等现代经营理念,质量总体水平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兴安盟的农产品有机认证企业由最初的4家发展到132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8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4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为县域经济强筋壮骨,全盟已有突泉“太合小米”、科右前旗“俄体粉条”、“归流河白酒”和“巴达仍贵大米”四个受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对于提升品牌声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还将完成“索伦面粉”、“突泉绿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认证申报,推动“阿尔山矿泉水”地理标志产品的资料采集。

  为加快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让品牌、优质、特色的农产品赢得市场。今年兴安盟又有5个农畜产品获得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有4个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品获得“内蒙古百佳特色农畜产品”殊荣。今年兴安盟正式启用了“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商标,统一了“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大旗,近日中关村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又落户兴安盟,为推动绿色农产品品牌崛起再添活力。

  在最近自治区质量工作考核结束后,兴安盟副盟长尤国钧在工作总结时强调:要以此次质量工作考核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构建质量共治格局;要牢固树立抓质量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质量兴盟战略,树立质量信念,打造品牌实力;要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鲜明的地域特色优势,通过质量兴盟,提升整体质量水平,形成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要围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构建与地区特点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质量兴盟、品牌带动战略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把质量发展和安全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体系,扎实开展对旗县政府的质量工作指导和考核工作;要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体系;要强化质量保障,着力改善民生。以质量安全为底线,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切实加大质量投入,明确质量责任,实施质量追溯,使质量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真正形成以质量促发展、促创新、促转型、惠民生的良好局面。 ( 陈婕)
                           

[责任编辑:宋向华]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