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门外汉如何成了行家里手?

01.12.2014  20:05

原标题:养殖门外汉如何成了行家里手?

通辽 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兴隆地村有位搞特色养殖的能人,他叫姚庆有。

2003年,姚庆有听说貉子毛皮经济价值高,能赚钱,就尝试养貉子。这毕竟和饲养普通家畜不一样,姚庆有找行家里手打听养殖方法,向人家学习。尽管如此,还是遇到一些问题。有一年给貉子打针驱虫,没掌握好剂量,死了10多只,晕了30多只。

村里有人因摸不透貉子的习性和养殖方法而止步,亲友们也劝他转行,但“一根筋”的姚庆有没想过要半途而废。他说:“貉子这东西金贵,哪能遇到点事儿就撒手,想赚钱就不能怕风险。”

貉子特殊的生理特点,加上饮食配料品类繁杂,会产生大量垃圾,又脏又臭的环境一般人无法忍受。姚庆有每天喂食、清扫、消毒、检查貉子健康状况……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停地忙活。

养殖貉子需要营养、防疫、配种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有不明白处,姚庆有就到处打听,或者购买特种养殖书刊研究,边养殖,边摸索,边改进。经过四处“游学”和实践,养殖经验逐步成熟,当初的门外汉渐渐成了行家里手。

姚庆有养貉子成功后,又试着养狐狸。貉子和狐狸对饮食非常挑剔,姚庆有必须严格把握肉食的生熟和数量。搞特色养殖11年,经过不断研究总结,姚庆有已经能独立为貉子和狐狸配出科学合理又节约成本的营养套餐。

“现在的人富裕了,都流行穿裘裹缎了。销售不愁,客商上家里来收,河北、辽宁、黑龙江的都有。但也有风险,毛皮市场价格波动大,心里得有个承受力。”姚庆有说。

姚庆有现有貉子700多只、狐狸400多只,年收入20多万元。48岁的他,成了大沁他拉镇当之无愧的特色养殖专业户。(记者 陈春艳 通讯员 左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