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共建共享亮丽风景线

21.11.2014  22:07

共建共享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民族工作综述·经济社会篇

初冬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又传来好消息:内蒙古首条特高压外送通道“锡盟—山东”线路正式开工建设;集包线呼包段铁路提速改造工程动态检测正式启动,为内蒙古首条管内动车呼和浩特至 包头 段于2015年初开行做准备。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9.5:54:36.5,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自治区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自治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早在1987年,邓小平同志就预言:“内蒙古有广大的 草原 ,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对自治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自治区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跳出”、“四个着力”的要求,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布局下,努力开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生态文明、边疆安宁、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叮嘱要“守望相助”“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9月15日,李克强总理给 赤峰 市翁牛特旗桥头镇太平庄村村民回信,鼓励乡亲们多探索兴业致富的好路子,用勤劳和智慧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共奔小康。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李克强总理的深情嘱托,自治区全面推进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巩固。

包头市达茂旗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先后争取国家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8800多万元,拉动各类资金投入18亿元,推动7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去年,该旗被自治区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示范旗,今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近年来,自治区围绕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全面落实《内蒙古草原生态实施方案》等各项强农牧惠农牧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农牧业经营方式;按照建立“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10月, 阿拉善 盟额济纳旗老人湖景区附近的牧民其木格靠金色的胡杨和自己的养殖业赚了个盆满钵满。其木格说,近年来,额济纳旗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来额济纳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她现在养着300多只羊、100多头牛、十几头骆驼,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额济纳旗的生态改变是自治区生态治理的缩影。近年来,自治区以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坚持用发展的方法保护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4.1%,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

“泥巴房、贫困户,见个汽车当怪物,明沙梁里等救助”,是 鄂尔多斯 市伊金霍洛旗门克庆嘎查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帮助下,在当地各族群众的努力下,嘎查19万亩荒漠变成了连片成块的绿洲。经过6年的发展,村民过上了“开小车、忙致富,办起公司谋新路,蒙汉共育幸福树”的好日子。嘎查党支部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阿文色林说得好:“嘎查能有这么好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呼伦贝尔 市扎兰屯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自2004年利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发展节水喷灌项目以来,全乡大豆亩产量由以前的不足150斤提高到310斤,猎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1100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元。彻底告别了“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和“花钱靠贷款、吃粮靠救济”的生活。

为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自治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开展了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专项规划。目前,自治区每年从国家争取到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达3.4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各项民族经费近1.5亿元,全部直接用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民族事业发展。自治区还将原定2015年到期的、对每个自治旗安排的4500万元特殊财力补助和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安排的各2000万元专项补助,纳入转移支付补助基数,使3个自治旗长期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大力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把发展落实到民生改善上,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的钢铁长城

前不久,备受关注的包头北梁搬迁改造工程征拆工作提前18个月全面完成,安置房建设全面开工,回购房建设全部落实,在自治区民生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年来,自治区坚持把发展落实到民生改善上,扶贫攻坚、创业就业、百姓安居等一项项重大民生工程可圈可点。

今年开始,自治区在全区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十个全覆盖”工程,截至10月上旬,全区今年计划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4338个嘎查村,已经有4298个嘎查村开工,开工率达到99.08%;2495个嘎查村实现全覆盖,完工率达到80.57%。

从2013年开始,自治区为低收入农牧民每户每年免费发放1吨取暖煤,让低收入农牧民受益。

自治区出台《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升入普通高校新生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今年考入本科院校的低保家庭新生一次性每人资助4万元学费,对考入专科和高职院校的新生一次性每人资助3万元学费,让18385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帮助蒙古语授课的大学生实现就业,自治区出台政策,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定向招募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

自治区加大对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力度,8个月实现800余户“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和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自治区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区蒙医院达到122所,所有旗县都设有蒙医中医院,87%的乡镇设有蒙中医科,为蒙古族群众就诊提供了方便。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实际,自治区不断加大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等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从2007年起,除拨付正常经费外,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2013年起增加到6000万元,全区各级财政每年安排的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达到1亿多元。现在,全区90%的民族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蒙汉双语教学,蒙古语授课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实现免费教育。

自治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目前,自治区共举办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鄂尔多斯市举行。

建设现代化内蒙古,走进我国发展前列,寄托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内蒙古的殷切期望,凝结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内蒙古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自治区各族人民正在“8337”发展思路的指引下进行接力奋斗,开创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新局面。 (苏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