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区“半边天”变身创业达人

22.09.2015  11:43

  宣传计划生育、梳理婆媳关系、组织村里妇女跳广场舞,这是大多数人对农村妇联的印象,然而,很少人知道,现如今的农村妇联早已脱离了以往的形象,成了助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近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等主流媒体组团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妇联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访,与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面对面、心贴心交流。

  在敖汉旗,一项由妇联开展的小额贷款扶贫工作,让很多记者赞叹不已。萨力巴村小额信贷108中心的10名村户,正通过小额借贷完成了自己的创业梦。

  记者了解到,敖汉旗办事处是赤峰市妇联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的分支机构,是由内蒙古赤峰市妇联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发起创办的。协会的宗旨,是为赤峰地区城乡妇女,特别是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妇女,提供资金、技术等相关服务。

  近些年,敖汉旗小额贷款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如今协会共有会员9200多名,累计发放贷款三亿多元,已有3万个家庭、12万多人口受益,专家调查显示,贷款户中,96%的人经济收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108中心的主任李士凤就是一名贷款户,自从加入小额贷款后,她开过饭店、养过蛋鸡,后来儿子成家后需要她照看孩子,她在家看孩子的同时卖化肥,每个项目都很成功。她激动地说,以前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每天都是在家干农活或做家务,自从加入小额信贷后,我们有事儿干了,农闲时我们不再足不出户,而是大胆地创业。

  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秘书长霍桂林告诉记者,小额贷款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经妇女们组织在一起学技术、交流经验,互通信息,久而久之,就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妇女们开始有了市场竞争意识、城市发展意识和节俭创收意识。现如今,敖汉旗小额贷款已经成为中国社团类小额贷款扶贫机构的成功典范,被中国民促会总结为“赤峰模式”。2015年,赤峰市妇联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更是获得了中国农村金融十大品牌机构创新奖。

  据悉,内蒙古妇联在全区12个盟市开展的工作还包括“庭院经济”、寻找“最美家庭”、从孩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单亲特困母亲救援等,每一项都取得显著效果,使广大妇女受益匪浅。内蒙古妇联宣传部部长莲花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敖登其木格采访时说,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一直非常关注农村妇女的生活,希望帮助贫困妇女转变观念,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因为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不但能让她们的家庭更幸福,同时也能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实地采访的路上,妇联开展的各项活动,牢牢地吸引着记者们的目光。《农民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张五四也参加了此次组团采访,他常年从事农牧区的新闻报道工作,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和农民接触,即便如此,内蒙古农村妇联的成就仍然震惊到了他,“当记者几十年了,一直以为妇联只能管老公不能打老婆,没想到她们工作涉及的领域这么宽,还做得这么扎实。”张五四如是说。《中国青年报》记者赵海东也有同样的感慨,他说:“以前我们单位和妇联是楼上楼下,但采访妇女工作我还是第一次,让我很震撼,妇联作为群团组织,我感觉她们的工作有创新,做得非常扎实,也得到了广大妇女的肯定和赞誉,所以,妇女们愿意听妇联的话,一呼百应。”

  内蒙古妇联主席胡达古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妇联作为党的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一定要让广大妇女知道我们在哪儿?是干什么的?有哪些与她们息息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思路和格局,抛弃和避免自娱自乐的习气,干什么工作都是自己关起门自己玩,玩的还很嗨,谁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大宣传格局不能老是停留在嘴上,光说不练,要落地。要通过宣传,凝聚和吸引更多的妇女到我们身边。事实证明,我们的亮点工作人家记者是感兴趣的,基层精彩的妇女工作也为宣传部门提供了真材实料,记者也能写出漂亮文章,弘扬正能量,讴歌真善美,何乐而不为。” (央广网 记者黎政祥 敖登其木格 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