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凝心聚力做好全域旅游大文章
全区全域旅游推进现场会图片
9月13日,全区全域旅游推进现场会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统一认识、凝心聚力、交流经验做法,部署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地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从全国乃至全球看,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为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明确作出发展全域旅游地战略部署,用全域旅游思维谋划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推动旅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这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创新,对于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培养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区是旅游资源大区,近年来,我区旅游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5年旅游收入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8%,成为我区发展速度较快的特色优势产业,旅游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当前,自助游和自驾游逐渐成为居民出游的主要方式,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不仅仅局限在景区,而是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世界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的机遇期、国家重点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期、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旺盛的发展机遇期,这对我们做好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议上,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伊金霍洛旗等地相关负责同志作了发展全域旅游典型发言。
全区全域旅游推进现场会图片
会议前一天,与会代表们实地观摩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标准化、康巴什度假区和伊金霍洛旗全域旅游创建等情况。
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与意义?
全域旅游是一个新概念,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今年2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是旅游业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体现,是全国旅游业发展理念、战略层面,而不是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层面上的转变。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的内涵: 要实现“五个全域”和“九大转变”。
“五个全域”:一是旅游景观全域优化。二是旅游服务全域配套。三是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四是旅游产业全域联动。五是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九大转变”: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局部各管一摊式执法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文化等部门综合协同转变。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
看我区怎么做全域旅游?
一、用好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的国家旅游局新平台
近两年,国家旅游局在过去5A级景区的基础上,又创设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示范区以及绿色、蓝色、红色、人文、康养、中医药、研学旅游基地等新平台。目前,自治区旅游局已报到国家旅游局25个申报5A级景区、9个申报国家旅游度假区、13个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已列入)、2个改革创新先行区,同时正在研究上报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示范区。
二、全域旅游创建首先要在旅游产品上下功夫
要把城镇当做一个景区来打造。建好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综合体、旅游街区、城市公园、休闲广场、公共绿地、城市绿道等城市公共休闲设施;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让游客在城市住下来。还要综合打造旅游线路。把城镇、景区、乡村接待点作为旅游线路的重要支撑。特别要加大自驾营地建设,要依托不同的自然地貌,建设草原营地、森林营地、沙漠营地、山峦营地、丘陵营地,每个营地都要用主题文化把它们区别开来,如马头琴营地、安代舞营地、板画营地、狩猎营地、马文化营地、狼文化营地、蒙医康体营地等等,防止千篇一律,形成互相竞争。同时要充分利用经营营地或景区的公司,把乡村旅游统筹起来,带动起来。抓好景区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个性化产品,提升休闲度假功能,提炼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商品收入。注重发展乡村(牧区)旅游,抓好文明旅游村、特色家庭旅游线、高星级牧户游等创建工作,让乡村(牧区)旅游成为我区旅游的重要一极。发展乡村旅游要特别注重旅游扶贫,要把旅游扶贫当做一次政治任务来抓,确保每年有20%左右的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抓好乡村旅游还要特别注重提高组织化程度,从开始就力争在组织的框架下运作,防止单个旅游户尾大不掉,影响市场环境。
三、抓全域旅游必须抓好旅游公共服务
交通是最重要的旅游支撑要素。自治区旅游局和自治区交通厅已编制完成《“十三五”旅游交通发展规划》,规划印发后,各级政府要积极统筹,尽快开展“旅游交通畅通”工程,消灭盲区,覆盖营地,打通断头路,连接各等级公路。旅游专线可考虑用景区或乡村旅游区名称命名。
要尽快启动交通线路和旅游专线上的标识标牌整治,力求完备、规范,力戒因小失大。
厕所革命是自治区政府主抓的旅游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另两项是品牌景区创建和全域旅游),要继续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一鼓作气改变我区厕所不能满足需求和如厕不文明行为。特别提醒大家要用好自治区政府用1亿元地方债启动的“送厕所、行方便、讲文明”活动,每个旗县市区10座水冲移动厕所,每座厕所补助9.8万元。
软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一张笑脸就是一名回头客,一支优质服务团队就可以支撑起一个景区,因此要十分重视软服务,让内蒙古“豪迈、自然、温馨”的服务享誉全国。
四、抓全域旅游一定要抓好“旅游+”融合发展和旅游合作
“旅游+”融合发展是旅游内容的拓展。国家旅游局已经与十多个部门开展合作,自治区旅游局也与文明办、质监局、食药局、卫计委、体育局、民委、宣传部启动了合作,正在推进与一、二、三产和执法部门的全方位合作。各地一定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性、带动性、市场性功能,把旅游“吃厕住行游购娱、文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融入任何产业、任何项目,让它们装上旅游的引擎,成为新亮点。
合作是旅游空间的拓展。要充分发挥我区毗邻俄蒙的优势,充分用好“万里茶道”这块金子招牌,充分彰显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中的“旅游先行”功能,创新中俄蒙旅游产品打造,着力建设好边境旅游示范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要充分发挥我区地跨“三北”、内接8省的区位优势,从自治区和盟市两个层面开展务实合作,重点是推出互相认可的旅游产品,互相推介,并力求减少体制障碍和管理制约,达到互利共赢。要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西南地区合作,寻找差异化,增进共识,把合作意向落实到具体产品上,用具体的活动来维系合作,最终在增加游客上结出硕果。
五、抓全域旅游要突出抓好旅游营销和智慧旅游
要在营销上花点钱,尽快形成政企同心、上下齐动、全方位、立体式、标准化营销格局,尽快把内蒙古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智慧旅游是“互联网+旅游”的集中体现,是最时尚、最管用的服务、管理、营销方式。但目前我区在全国最落后,缺机制、缺人才,一切刚刚起步。各地要想办法挖点人才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尽快建成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管理系统,形成迎头赶超的态势。
六、抓全域旅游必须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各地成功的经验,在综合管理上就是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我区上下也有较高的积极性,自治区正在运作提交编委会,4个盟市已将请示报到了自治区编办,8个旗县市区已成立了旅发委。
各地的成功经验,在综合执法上就是成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和旅游法庭。我区察右中旗成立了旅游综合执法局,正在筹备成立旅游警察;磴口县、伊金霍洛旗已经成立了旅游警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曦)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