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创新方式保护长城 3至5年内基本排除隐患

28.12.2015  12:18
  从草原上的马背文物保护队到沙漠中的驼峰文物保护队,从建立长城保护工作站到用生态袋护坡技术保护长城……作为中国长城里程最长地区的内蒙古,正在创新长城保护形式,加大长城遗址保护力度。

  内蒙古境内长城由战国、秦、汉、北魏、金、明等11个朝代修建而成,总长度7570公里,位居中国首位。但这些长城遗址多分布于偏远地区和高山之上,面临较严重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威胁。

  为此,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一份关于加强长城保护的文件,提出对面临严重自然灾害威胁的长城重点段落以及位于重要交通路线、重大工程选址建设区域的长城节点,分期、分批开展抢救性保护工程,今后3年至5年内基本排除严重威胁长城的隐患。

  在地广人稀、遗迹分散的锡林郭勒草原和阿拉善沙漠戈壁上,活跃着一支支由当地牧民组成的马背文物保护队和驼峰文物保护队。这些熟知当地地形的长城看护员们,骑着马和骆驼走进机动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开展长城安全保护、巡查、看护工作,充当长城保护网络中的前哨。

  在呼和浩特市周边的山区中已建立14个长城保护工作站。长城看护员谢军戴着红袖章,拿着小相机,每隔两天就从长城保护工作站出发,在周边22公里长的明长城上走一圈。工作站还提供有关保护长城的法律法规,供周边居民阅读。

  在包头市赵北长城遗址的保护中,文物工作者针对长城本体严重坍塌,亟待加固保护的需要,尝试运用“生态袋护坡技术”,用仿古土坯样式的生态袋,填补漏洞、支护边坡,有效切断文物本体的病害源头,保证工程的可逆性。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说,生态袋里配有当地的草籽、生长营养土,其包装是一种由聚丙烯制成的双面烧结针刺无纺布,具有可降解、可以抵抗虫害的侵蚀,抗老化、无毒,抗酸碱盐侵蚀及微生物分解,只透水不透土及植被绿化的作用。(记者勿日汗)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