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梁棚改见闻
[ 导读 ]“低矮土房世代传,凛冽北风度日艰。门前垃圾房后炭,雪雨飘摇几十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居民赵其江在写给当地政府的信中,这样描述“旧北梁”。
“低矮土房世代传,凛冽北风度日艰。门前垃圾房后炭,雪雨飘摇几十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居民赵其江在写给当地政府的信中,这样描述“旧北梁”。
而当他提到北梁新区时则尽情写道:“栋栋高楼是我家,窗明梯亮美如画。炼身健体朝与夕,社区文明人人夸。昂首高唱祖国盛,挥毫赋诗颂中华!”
内蒙古包头北梁棚改新区安置房惠民新城南三区外景(2014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发(连振 摄)
拆迁提前一年告捷 10.9万人得到妥善安置
踏着积雪,记者在北梁棚户区看到,原先密密匝匝的平房、七拐八绕的窄巷不见了踪影,13平方公里的空地被整理得平坦而干净;数公里外的3个安置区新楼成片、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住上新房了!”刚领到新房钥匙的王春梅带记者到北梁新区南三区8号楼参观她家新房。眼前62平方米的房子已简单装修,当看到乳白色的地板砖、崭新的暖气片、铝合金双层玻璃窗户、卫生间亮晶晶的瓷砖和面盆,她喜不自禁地瞅瞅这摸摸那:“你们看,窗帘杆都装好了,政府想得真周到,确实是‘拎包入住’啊!”
最近,又有4200多户北梁群众拿到新房钥匙。这里的征拆工作2013年9月启动以来,连同安置区配套工程新增的1.8万户,共征收5.36万户居民的房屋、拆除面积430万平方米,拆迁任务提前一年告捷,并通过货币补偿、廉租房、周转过渡房、自租房等方式,使工程涉及到的10.9万人得到妥善安置。
消除群众后顾之忧 啃下多块“硬骨头”
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彩色高楼绽放光芒。楼宇间距较宽,各小区预留了绿化地与活动场。北梁新区,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银行等公共设施在建设中。
“谁也没想到真的能够拆迁改造,更没想到新区会建设得这么快,这么好!”居民说。
北梁棚户区曾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此前10多年里几届政府共征收1.02万户居民的房屋、安置2.8万人,大家起初普遍对这次棚改没抱多少希望。
“确实难,而且‘硬骨头’不止一块。”包头市副市长、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前线总指挥高志勇说,首先是补偿资金难筹集,这个预算需200多亿元的工程,当时只有5000万元资本金,可谓杯水车薪;其次是居民观念难转变,虽然棚户区居住条件差,但故土难离,加上多年改造成效微小,许多群众不愿搬迁。
“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补偿政策,保证群众的利益。”高志勇说,“为了把北梁改造‘死棋’‘下活’,自治区和市里将其列为头号民生工程,全力破解难题。”
多方筹集资金。截至目前累计到位资金170多亿元,除国家、自治区和市财政补贴外,向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135亿元。
深入摸清家底。市里累计从各旗县区抽调3000多名党员干部,利用先期筹集资金的6个月“空档期”,包片包户丈量清楚房屋面积,造表登记人口、房屋产权、安置意愿等基本情况。划片建立123个党支部投入拆迁动员工作,并推选809名居民代表参与其中。
制定合理政策。在充分征求民意基础上,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颁布实施补偿方案。坚持“征一还一、先安置后拆房”原则,对原住房面积低于25平方米的个户提供50平方米的廉租房,给原住房在25-50平方米的个户提供65平方米安置房。
消除后顾之忧。将贫困户纳入“低保”;尊重信教群众习俗;设立公益岗位……
高志勇说,“广大干部力求做到‘不让任何一件事情掉在地上,户户有人盯、家家有人帮’,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可谓‘资金给力、干部得力、群众获利’,这是啃下‘硬骨头’的关键所在。”
“宜居”梦圆 欢喜迎新年
“真是一场噩梦。”提起曾经两次与“新房梦”失之交臂的往事,北梁新区居民马瑞卿感慨道。
1996年包头发生6.4级地震,马瑞卿家19平方米的平房受损,政府“震后重建”新楼中,她家本可享受60平方米的产权房,但需缴1万元安置费,因他们夫妇是下岗工人,没钱,被安置在北梁财神庙社区一间21平方米的平房里。
“那时候,还没有‘棚户区’的说法,但感觉21平方米的房子比工矿企业职工临时住的工棚强不了多少。”马瑞卿说,“一间小小的屋子,进门便是火炉子,四季做饭、冬天取暖全靠它;火炉一侧的小桌上下挤满了炊具,另一侧摆上了全家唯一比较时新的家具——一张小型沙发,白天坐人,晚上就是女儿的床铺;沙发的顶头,即屋子最里边,是张1.5米宽的‘大床’。在这里,一家人一住就是10年。”
2006年,当地政府引进开发商对北梁马瑞卿家所在的区域实施拆迁时,她家只需缴3.6万元便可购买68平方米的新楼房,却因无钱而作罢,被安置在北梁黄土渠社区一间17平方米的平房内。“都说‘人挪活,树挪死’,可我们搬了家却看不到一点儿希望。”马瑞卿说,“女儿一天天在长大,‘沙发床’还是那么小,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直到孩子去年大学毕业,都从来没敢把同学带回家来玩玩。”马瑞卿说,“如今不一样了,这次棚改中旧居和一个小凉房折算了7万元补偿款,我用6万元买了50平方米已装好的保障房。女儿再也不用睡沙发了”。
时下,北梁新区的人准备着年货,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