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展 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09.02.2018  19:15

  呼和浩特新闻网2月8日讯(记者 张秀娟) 2月8日,内蒙古博物院重新装修一新的“大辽契丹”展厅正式对外开放。珍贵的历史文物、现代化的展陈布置、科技感十足的参观体验,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为广大首府市民送上了一道新春文化大餐。

  据介绍,“大辽契丹”展厅展览分为“契丹肇兴”、“因俗而治”、“开放交融”、“崇释尚儒”、“事死如生”、“消亡之谜”六个部分。通过全面解读契丹民族起源,“因俗而治”的政治体制,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萨满教与儒释道并行的宗教政策,礼法中原的丧葬制度,民族消亡的不解之谜以及女真族的崛起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运用最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采用全方位、多角度、数字化的展示手段,讲好契丹人“从哪里来”、“去了哪儿”的故事,让观众在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厘清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过程,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发端于现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北魏时期见著于史秉,并形成古八部联盟。隋唐时期势力强盛,五代时期建立了强大的辽帝国。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史称辽太祖,国号“契丹”。辽圣宗时期,改国号为“大辽”。终辽一代,“契丹”和“大辽”两个国号并用。契丹建国后,共历九帝,立国二百余年,先后灭亡后唐、后晋,吞并燕云,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达到鼎盛。契丹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政策,促进了契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十二世纪初期,契丹政治衰微,宗族倾轧,国力日衰。发迹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迅速崛起,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最终成为契丹政权的掘墓人。公元1125年,大辽国为金朝所灭,契丹遗族被分别遣散于大漠南北,部分部族成为金朝的属部遗民,并逐渐融入到女真、蒙古等其他民族之中。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