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民俗课进校园

29.03.2015  11:11

 一堂让学生学会“”的课,开讲!

     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28日电(徐梅)27日下午14:30,内蒙古博物院第一堂民俗课“围鹿棋”走进呼和浩特市新华小学。这堂课可以这样形容,学生玩的嗨翻天!围鹿棋子萌萌哒!博物院的讲解员老师讲解的生动有趣! 让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围鹿棋的下法,更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渴望。

       一堂玩嗨翻天的民俗课 惊呆小学生

    “今天的课,不用大家记笔记,只要大家了解围鹿棋,会玩儿就行!”一上课,内蒙古博物院的讲解员李立平也就是是今天这堂课的老师这样说。

    这样的开场,着实让学生惊呆了一下。在李老师的一问一答间,在配上卡通的幻灯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很快了解并掌握了围鹿棋的历史及对弈方法。

羊拐子当鹿子,石头当狗子。不减学生们大战的热情!

    当同学们正跃跃欲试时,老师拿出精心准备的棋盘和棋子,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找到对手,开始了一翻“厮杀”。同学们刚刚听明白的理论,立刻有了用武之地,一个个表现的自信满满,下的还真是难分胜负!

小石子的棋子也让我们玩的兴趣盎然 

    如果,你认为这堂课就会这样结束,那就错了。没想到一个更大的惊喜,还等待着学生们!

    在校园的操场上,一张更大的棋盘已经准备好了,2只可爱的毛绒小鹿为鹿棋子,24只萌萌哒的毛绒小狗成为狗棋子,简直让你的心也融化了!有么有!

这几只萌萌哒的狗子,是鹿子“吃掉”的狗子

    一场模拟对战让学生们眼前一亮,也掀起了这堂课的高潮。鹿子与狗子,双方在这个户外的大型棋盘上驰骋,你来我往,一决胜负。在棋盘四周,围着双方的啦啦队,为队友出谋划策,好一翻热闹,让整个课堂嗨翻了天!

狗子一方的学生布好了这一步狗子棋

   观摩了整堂课的3年2班班主任说,“行走中的博物馆”把博物馆带进校园,室内讲解和室外互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文化课。“她还表示还希望博物院更多举办类似活动,寓教于乐的同时能让生长在内蒙古的孩子更多民俗文化。

对阵双方的鹿子与狗子,正在谋划下一步占领的阵地

    据了解,内蒙古博物院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全新教育项目,旨在让历史文化走到青少年身边,让文化传播之路走的更远。“行走中的博物馆”是内蒙古博物院建立馆校合作机制的尝试,希望能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和互动形式让学校使用博物馆,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

    “行走中的博物馆”充分强调直观性教育原则,涵盖了历史、民俗、自然、科技、考古、环保等多个主题,通过教师授课与演示、现场互动、实物鉴赏等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博物馆成为学生认知历史、感受文化的乐园。

      一起来认识有1200多年历史的围鹿棋

这张图上所展示的就是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阴山岩洞里发现一幅鹿棋棋盘的凿刻画面,属于公元七八世纪。

幻灯片山所展示的就是岩画上的围鹿棋盘图

   据了解,考古学家发现了凿刻有鹿棋棋盘的岩画,时间被定为距今1200多年前。同时在陈弘法的《鹿棋探源》,1948年至1949年期间,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帝国古都哈剌和林窝阔台汗宫废墟中,出土一幅鹿棋棋盘。其格式与现在流传的完全一样。《元史》记载,窝阔台汗1235年建成行宫。在此废墟中发现鹿棋棋盘,明鹿棋是当时行宫中的娱乐活动之一。

 幻灯片上展示的是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围鹿棋

    围鹿棋,又叫“鹿棋”,流传于内蒙古、东北三省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群众中。棋盘可绘在木板、纸上,也可在沙土上画,棋盘由5道纵横线、3道交叉斜线组成,两人对弈,其中一方执“鹿”,有2个棋子,另一方执“”,有24个棋子。是在达斡尔族中普遍开展的体育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早期集体围猎的生产活动。

 

”鹿棋盘

学生们学习的“二十四”鹿棋盘

  围鹿棋无论从智能比赛还是从北方民族的民俗文化思索,他都是来源于原始狩猎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典型的狩猎文化时代特征的古老文化。

  围鹿棋有七鹿棋盘、十四鹿棋盘、二十四鹿棋盘、还有四十八棋盘、甚至还有六十四棋盘、九十六棋盘。当然随着棋盘格数的增多,对弈双方棋子的个数也随之增多,下法也会复杂很多。不妨让自己的大脑动起来,考考自己的智力。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