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8月19日

21.08.2017  20:21

2010年8月19日,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为自治区颁发了蒙古族长调、呼麦两个项目的证书。同时,自治区还领取了格萨(斯)尔和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项目的证书。  

    蒙古族长调 图片源于网络

  内蒙古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红山文化、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等历史文化,留下长调、呼麦、马头琴、安代舞和元上都、辽上京、成吉思汗陵等一系列文化遗产。

  成为内蒙古第一个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蒙古族长调,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在蒙古族形成之初就已存在,纯朴自然的风格跨越千年仍未褪色。传唱于蒙古族千百年生活中的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复音/泛音歌唱形式,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目前流传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以下简称图瓦)等地区。

  截至2017年,内蒙古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自治区级项目499项,盟市级项目1435项,旗县级项目2958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7人,自治区级传承人674人,盟市级传承人2656人,旗县级传承人4740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重点项目保护传承基地6个。(作者:王占义 李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