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内蒙古图书馆:文化服务与公众零距离

25.01.2016  10:22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李国新教授等参加“彩云服务”论证会。

蒙古族小姑娘在用平板电脑观看“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数字资源。

著名作家王蒙莅临内蒙古图书馆开讲。

少儿馆休闲区里,小读者在玩铲车。

读者在24小时图书馆里自助借书。

工作人员正在牧区建设“数字加油站”。

24小时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国内12个百年省级老馆之一,国务院2007年首批公布的全国51个重点文献保护单位之一。

  馆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公共服务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拥有近2000个阅览席位。馆藏有汉、蒙、满、藏、日、英等不同语种的纸质文献200余万册,电子文献65余万册。收藏清代及以前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0万余册(件)、民国文献(1911年—1949年)5万余册(件),入藏的古籍中有1398种可分别列入一、二、三级文物,其中45种古籍被收录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目前,内蒙古图书馆是一个机构4块牌子,分别行使不同的业务职能,分别为:内蒙古图书馆;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2006年);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2007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蒙古语资源建设中心(2013年)。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有多项,图书馆不再以储藏大量图书为职责,衡量图书馆的标准已经由藏书量转变为可提供给读者的内容和服务。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的藏书模式和传统服务的封闭状态,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宽为公众服务的渠道,提高文化传播服务能力。改扩建后的内蒙古图书馆紧紧抓住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时代潮流,坚持为大局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因地制宜,因馆制宜,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数字文化服务“人人通”。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内蒙古图书馆结合自治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针对生活在边远农村牧区、无法获取网络数字信息服务的基层农牧民,为解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末梢梗阻”而实施的一项服务创新工程。从2012年8月开始试点建设推广实施,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服务终端,为基层农牧民提供不受时空制约、24小时、免费的蒙汉双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效破解了基层尤其是偏远牧区共享文化资源受限的难题,打通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数字文化服务“人人通”。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环境特殊,地广人稀且分布不集中,近800万的基层农牧民生活的地方都远离城镇、远离人口聚集区。这些区域网络覆盖面少,存在很多服务盲区,农牧民几乎没有获取网络信息和网络知识的途径。为解决这些盲区的服务不到位问题,扭转农牧民数字信息资源匮乏的状况,消除数字鸿沟,内蒙古图书馆依照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要求,结合自治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创造性地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

  工程通过在互联网可以达到的乡镇(苏木)支中心,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已搭建的硬件平台设立大型“一级数字加油站”,增设定向式无线WIFI设备和“一级数字加油站”集成一体机。在此区域的牧民可以借助无线WIFI网络,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直接访问内蒙古图书馆主站的移动数字资源平台。在距离共享工程各级站点较远、无法连入互联网且牧民相对集中的定居点,设立大型“二级数字加油站”。如果嘎查与苏木之间距离更远,增设的大型“中转数字加油站”可以实现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对于因游牧而居住分散、不固定的牧民,采用一种集无线WIFI设备、服务器、存储为一体的便携的、可移动的小型“移动数字加油站”。每级加油站都存储有2—4T的数字资源,利用其形成的局域网络,为周边农牧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数字信息综合服务。

  内蒙古图书馆研发了操作简单智能、界面美观简洁的APP客户端,集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牧区科技服务、农村牧区信息服务、农村牧区金融服务、农村牧区商品流通服务、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服务、党员远程教育服务为一体的新型蒙汉双语数字服务平台。针对服务区域的群体特点,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蒙汉双语数字资源。其中视频资源1万余部(蒙语视频2000余部)10000小时,电子图书4万余册(蒙文图书2300册),音频资源2万余首34000小时,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公共图书馆。

  将新书采购权交给读者做主,“彩云服务”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新书流通率达到100%。

   “彩云服务”,就是运用云服务理念,打造“云图书馆”。

  供需不对称是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读者需求日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随机化,而图书馆提供的图书多是依赖采购馆员主观判断,无法精准把握读者需求,造成资金浪费、空间占用,读者拒借率不断上涨,图书馆服务效能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图书馆开展深入调研,于2014年5月开展了“彩云服务——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创新实践活动。即通过内蒙古图书馆自主研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读者、书店(数字资源供应商)、图书馆集“借、采、藏”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系统,形成一个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购借服务网,打破读者、书店、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壁垒,将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功能前移到图书发行机构和每个家庭,读者既可在书店完成选书、借书,也可相互间完成图书借还流程。

  “彩云服务”着眼于人性、人本和人的心理,更加注重互动性、选择性、服务性,改变了办馆主体,由过去图书馆是所有环节的行为主体转变为图书馆和读者结合的行为主体,让读者首次从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接受者和终端转变为发起者和首端,成为文献资源建设的决策者,颠覆了传统图书馆百年不变的流程,将传统的采、藏、借,改造为以阅读需求为引领的借、采、藏全新业务流程。“彩云服务”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公共文化需求与服务的矛盾,由此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图书馆一般新购图书100%的流通率,带动了图书馆服务核心指标——目标人群覆盖率、持证率、到馆率、点击率跨越式提升。

  内蒙古图书馆自主研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读者、书店、图书馆集“借、采、藏”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获得发明专利,“彩云服务”软件平台已获得软件著作权。

   积极打造“草原讲坛”和“草原印象展厅”两大服务品牌,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展览活动。

  “草原讲坛”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名家讲师资源,以弘扬草原文化、培育区域人文精神为主线,围绕“打造民族文化强区”的主题,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文素质,打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深远社会影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草原讲坛”邀请了全区乃至全国各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作为主讲人,采取开放式的讲座,为百姓提供文化大餐。听众把讲坛称之为求学门槛低、时间成本少、效率相对高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截止到目前,“草原讲坛”举办公益性讲座近百场,受益听众达30余万人次。

  “草原印象展厅”是一个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线120米的开放式展厅。从2009年开展展览业务以来,总计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展览70多次,累计接待参观读者20余万人次。展览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绘画、书法、摄影、实物展等;有历史、人物、动漫设计等,它们以其直观生动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感染了读者,传递了信息,弘扬了文化,达到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各种展览活动的开展,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图书馆意识,同时使很多艺术家、摄影家被社会所了解,也使每位走进图书馆的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先进文化的洗礼。

   更加注重体验,升级改造少儿图书馆。

  为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少儿图书馆的素质教育职能作用,内蒙古图书馆对少儿馆进行了全新的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的少儿馆由原来的650平方米扩大到3200平方米,新增图书4万余种,数字资源总容量达6个T,馆内设15个全新体验区,新进3D打印机等数字设备10余种,并设有7D、9D影院,成为由蒙汉文借阅区、才艺活动区、亲子区、数字体验区、小小社区等组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集体验、阅读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全国一流的少儿图书馆。

  升级改造后的少儿馆,更加注重少儿阅读体验。馆内设有15个全新体验区,少儿读者可以在馆内获得不同的体验,增加阅读乐趣。如蒙文图书阅览室配有蒙古包和勒勒车,可以让孩子们体验蒙古族传统风俗文化;小小社区则依据真实的社会分工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体验环境,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数字体验区引进了最先进的7D、9D影院设备,配置了趣味性强且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使孩子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艺活动区为少儿读者提供才艺展示实践平台,并配备有3D打印机和钢琴、马头琴、古筝、二胡等乐器供小读者体验。亲子区和休闲区则包含大量视频、游戏、儿歌、绘本、艺术、故事等多种类型的趣味资源和先进、安全的娱乐设备设施,让孩子摆脱传统的阅读模式,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参与活动,共同游戏娱乐,从而感受全新的快乐阅读过程。

  2015年11月1日少儿馆以全新的面貌向全社会开放。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读者4万余名,举办近千场次各类体验活动,主题活动62场,参加活动人次1万余名少年儿童,接待团体参观1500名读者,受到广大少儿读者和家长的极大欢迎。

   打破借阅时间限制,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

  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发展模式,被称之为“第三代图书馆”。具备自助借书、自助还书、申办新证、预借服务、查询服务等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功能。

  内蒙古图书馆在其楼前广场两处地方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无须馆员值守,通过RFID和条形码的关联,实现了图书借阅及归还的自动上、下架功能,通过网络支持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申报等功能。只要一张身份证,100元押金,读者就可以从自助机橱窗展示的1000多本图书里,挑选最多2本书。一按、一刷、一取,整个借书、还书过程不到10秒钟。每一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都摆放有阅览座椅,为读者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读者再也不用迁就图书馆的开闭馆时间。

  同时,内蒙古图书馆在其楼前广场设置全国首家24小时汽车还书口,读者可直接开车驶入还书口处,无须下车,打开车窗将书投递到还书口内,就完成所借图书的归还手续。 (文/图 张树杰 刘晓峰)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