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21.01.2017  18:02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蓝天白云,牧歌嘹亮,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这是一首壮美的诗篇,林海茫茫,碧波荡漾,茂密的森林与辽阔的草原水乳交融。

  作为祖国北部边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追逐绿色的征程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出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的崭新局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毛乌素沙地:

  沙尘暴再也刮不起来了

  井背塘,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一个小村子,因为一个敢与黄沙“掰手腕”的农家女而出名,她就是全国治沙女英雄殷玉珍。

  当年风沙肆虐的井背塘,如今变成了满目清幽的绿色庄园。眼前这座小二楼是殷玉珍家治沙造林以来居住的第四代房屋。第一代住房早已淹没在黄沙中,只有半截窝棚还“留守”在那里,见证着殷玉珍一家人捍卫家园的勇气和决心。

  尽管是寒冷的冬季,殷玉珍只要有时间就会到沙漠里散散步。“这几年沙漠变化挺大的,几乎见不到沙尘暴了,看到的总是蓝天、黄沙、绿树,这才觉得住在这沙窝窝里也挺不错的。”与黄沙打了几十年交道,她终于发现,风平浪静的毛乌素沙地,真的很美。

  6万亩沙地治理好了,生活也安定了,按理说殷玉珍可以过几天清闲日子了。但是她的治沙目标似乎更大了,一心想着如何把当地的林业产业化。“从开始栽树的那天起,我就从没想过要停步,我会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继续栽下更多的树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这几天,殷玉珍一直奔波于各大银行申请项目贷款。

  殷玉珍的丈夫白万祥正忙着打磨植树的工具,他憨笑着说:“等开春了,地就要解冻了,得提早做好种树的准备啊。

  治沙成了夫妻俩一辈子的事儿。

  在毛乌素沙地,像殷玉珍一样敢于跟黄沙对决的人很多,宝日勒岱、盛万忠、乌云斯庆十三姐妹等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人物,都一直奋战在这片沙海中,为改变生态环境流血流汗。

  见过他们,才发现他们几乎有着相同的外貌特征: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结茧的手掌,连性格也十分相似——脾气倔、韧劲足。这些治沙人,如同毛乌素沙窝里的一株株梭梭,有点水分,就能成活,活得坚强又坚韧。于是,毛乌素沙地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染绿,如今治理率达到了70%,鄂尔多斯市也被确定为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大会的举办城市。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有“地球癌症”之称的荒漠化土地除了毛乌素沙地,还分布着巴丹吉林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地,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开阔的意境令人向往,但是占自治区总面积52.2%的荒漠化土地和35.05%的沙化土地,却在无情地吞噬着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在责任和激情的催动下,“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强力推进,各族人民从鏖战沙魔到与黄沙和谐共处,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的骄人成绩,治沙行动赢得国际赞誉。

  每到春夏,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山麓一坡连着一坡的鱼鳞坑纵横交错,目之所及,绿色绵延。这个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地区,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以路治沙的创举,让科尔沁沙地治理每年以7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还让农牧民走上了致富路;呼伦贝尔市科学治沙,用绿色锁住了黄沙,大草原焕发生机。

  此外,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至5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间隔长350公里、宽3至10公里的绿色防风固沙林带。这些回天壮举,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巨大成效,来自于内蒙古人的信念和坚持。这也正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所指出的: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呼伦湖:

  渔工们又开始捕鱼了

  熹微的晨光下,刚刚经历一场大雪的呼伦湖静美如画。一群戴着狗皮帽子、穿着束腰棉袄的渔工们打破寂静,出现在湖畔。

  从早上6点半开始打眼儿,到下午3点出网,在冰面上待了近9个小时的渔工刘贵斌难掩喜悦:“一网下去,就打上来20多吨鱼!

  治理前的呼伦湖并非如此。作为唯一一家可以在呼伦湖上进行合法捕捞的机构,呼伦湖渔业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志刚可谓是见证人:“前几年水位下降得厉害,别说捕鱼了,湖心岛与河岸都连在一起了,茂盛的芦苇渐渐稀疏,大型优质鱼比例急剧下降,渔工们都打算转行了。

  呼伦湖的变化,引起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作为千百年来润泽草原的北方最大淡水湖,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与水资源,还是一道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呼伦湖保护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恢复呼伦湖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平衡,我区打出了一套综合治理“组合拳”,投资20亿元启动呼伦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了草原保护、湿地恢复、水利工程、环境治理、管护能力建设等多项工程,全面治理和保护呼伦湖。

  到2016年10月,湖水水位达到543.24米,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扩大。原本已经“”到岸边的湖心岛,又回到了水中央,水质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站在巨大的冰面上,看着一条条大鱼在网里扑楞着、跳跃着,王志刚兴奋地说:“今年的收成肯定好!”他还表示,只要呼伦湖的水不干,他就要把渔猎文化这一传统一直传承下去。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满洲里市调研指导工作时,第一站就选定了呼伦湖管理区,实地督导检查相关工作。他站在岸边,深情地对大家说:“呼伦湖不仅仅是呼伦贝尔的湖,也是内蒙古的湖、中国的湖,更关乎国际形象。她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肾’,干了、坏了、毒了,就会祸及草原,就会被百姓骂,绝对不能贪一时便宜,贪蝇头小利,而破坏了呼伦湖的自然之美。

  现在,保护呼伦湖已经成为内蒙古人的共识,连渔工们也清楚地知道:每年冬捕的产量一定要控制在1000吨以内,冬捕时间控制在30天以内,剩余的时间都要对呼伦湖进行养护。

  不只是呼伦湖,为了守住所有受气候影响最容易消失的生命之源,内蒙古使出浑身解数——

  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全球同纬度最大湿地乌梁素海,能够再现清澈湖水,没有那超过10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恐怕难以“翻身”;

  干涸多年的居延海,随着黑河分水工程的实施,再次成为茫茫戈壁上一块硕大的“碧玉”;

  乌拉盖湿地、巴美湖、达里诺尔湖、岱海等湿地的涅槃重生,都离不开湖泊湿地保护、退耕还湿等工程的实施……

  目前,我区已经建立以湿地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83处,保护湿地133万公顷,初步建立起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如今,在祖国北疆千里草原的湖泊湿地上,到处都有白鹤盘旋、野鸭戏水、蒲草翠绿的动人景象。

   大兴安岭林区:

  再也不用砍树了

  “2017年1月15日,天气晴,火险等级2。今日我值班,无运输林产品车辆通过,一切正常。

  这是乌尔其汉林业局林业工人李俊义写的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日志。他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本揣入怀里,跨上摩托车准备返程。冬天里的林子很冷,李俊义每天下来都要走20多公里山路。

  “停伐前,每天干着砍伐、装车、运送木材的活儿。现在我是大兴安岭的护林员,看护好林子成了我最主要的职责。当年我们拿着油锯,开着坦克般的J50型拖拉机集材车上山伐木,看着一棵棵粗大的落叶松、桦木倒下,我也想过,天天砍树,将来树砍完了,林区人吃啥?”谈起过去,李俊义的心情很郁闷。

  “停伐后,林场没有居民了,减少了森林消耗,对森林防火也有好处。养殖户也都搬走了,再也不会发生牛羊啃草啃树苗的事情了。”说到现在,李俊义感到很欣慰。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里都说了,‘守住生态底线,就是要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认为,对这片森林最好的保护就是退出。”对于未来,李俊义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林区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7.44%,活立木蓄积9.5亿立方米,总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面积均居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60多年的伐木史一朝终止。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像李俊义一样先前从事木材生产的林业工人有16000多名,其中的13046人充实到了森林防火、森林管护、森林经营等队伍,一线工人年平均工资由停伐时的3.53万元提高至4.03万元。停伐,对于大兴安岭林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不仅意味着林业工人需要转岗和安置,还意味着林区96家以木材为依托的各类中小企业必须转型。

  牙克石市乌尔其汉贮木场搞起了木耳培植和野猪饲养。“我们养的森林猪在山林里吃松籽、喝泉水,住着统一规格的大猪舍,价钱肯定卖得好,再加上一年培植木耳20万袋,员工的收入比以前要多出一大截。”贮木场主任刘鑫很自豪。

  榛果、蓝莓、药材、冬季旅游……遵循“把广袤林海雪原变成独特旅游资源,努力让林海雪原、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我区将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冰天雪地的导游、绿色食品的推介员。

  如今,转型发展中的林区经济蒸蒸日上,森林生态得到迅速恢复,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提高到3.73亿亩、14.84亿立方米,成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绿色宝库。

   锡林郭勒草原:

  牧草长到膝盖那么高了

  冬天的锡林郭勒草原自有一番雪花飘、冬草黄的独特景致。

  “今年不用担心没牧草过冬了,前两个月我去打草,牧草都长到膝盖那么高了。7000多亩草场打了4000捆牧草,足够自家牲畜过冬了。”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巴彦淖尔嘎查牧民朱宝忠是个精明人,掰着手指头又算了一笔账:“我们家草场一亩能出60多斤草,按市场价一捆草22块钱计算,4000捆就是8.8万块。过去一年买草过冬的费用就得五六万块,这一进一出,多了10多万不是?

  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按一亩草场补贴1.71元,朱宝忠家的7000多亩草场,每年可拿到1.3万余元的补贴。他用这笔钱加上其它补贴,新盖了棚圈、机井房、储草棚,还进行了羊种改良。

  草原美景一直是内蒙古人的骄傲。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六大著名草原,让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占到了中国草场面积的35%以上,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对于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来说,草原就是他们的家,就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资料。然而,草原本身就是生态环境脆弱的产物,草原植被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发生逆向演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已经启动,我区有10.2亿亩可利用草原纳入补奖机制范围,其中禁牧休牧4.05亿亩、草畜平衡6.15亿亩,每年能获得国家草原补奖资金45亿多元。

  这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多赢的生态账。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推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由原有的粗放型草地畜牧业,正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转型。草原监测数据显示,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4%,优良牧草所占比重提高到81.1%,野鸡、狐狸、狼、草原鹰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已接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好水平。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这句歌词耳熟能详,壮美的内蒙古草原令人迷醉。

  “要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行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善待草原的新要求。

  内蒙古的热土,激荡着绿色的情愫。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美好愿景:“我们一定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使内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