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把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打造得更加壮美

14.01.2017  22:32

  这个冬天,祖国正北方内蒙古向国内外展示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风光。

  这个冬天,祖国正北方内蒙古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掀起了冬季旅游的热潮。冬季旅游活动、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展示着我区民族文化风情和自然风光,开启着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新篇章。

  蓬勃的旅游业,孕育着内蒙古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内蒙古人民增加了幸福和希望……

  这幸福和希望源于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要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

  这幸福和希望欣欣然如春草,蓄积力量,蓬勃而发。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为旅游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全区各地、各部门汇集全面力量,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号角已经吹响,让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壮美,气宇轩昂的旅游之歌已经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唱响!

   “旅游+”让内蒙古旅游跑上快速路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也是未来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单一的观光已经不能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游客的需求,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旅游+文化”模式成为大势所趋。

  为期41天的“走遍中国”——内蒙古冬季旅游万里巡回展在11月底圆满落幕,来到西安、深圳、杭州等10个省区市,向各地人民展示内蒙古辽阔壮美的冬季冰雪风光,感受其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同时也筑造了“旅游+文化”的生态格局,彰显了草原特色。

  近年来,我区各地各部门,大力完善文化旅游规划,加大招商力度,强化市场营销宣传,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草原文化节、草原那达慕、各地特色冰雪文化旅游活动,让旅游文化产品日渐成熟。草原古都游、蒙古族历史游、民族风情游、红山文化探秘游、辽文化探秘游等多种富有特色的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步伐。

  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俗是我区的特色,旅游+民俗是内蒙古旅游的精彩篇章。“这次来内蒙古旅游,我们不仅看到了北国风光,探访了三少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真正领略了北疆民俗风情,不虚此行。”元旦期间,天津市的游客陈元魁说。

  文化、民俗与旅游的融合,让旅游产品丰富而厚重;而演艺产品则是文化、民俗淬炼、提升的精华。我区推出的《千古马颂》《鄂尔多斯婚礼》《热土》等文化演艺产品,不仅仅是歌舞也是历史民俗,彰显着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自治区党代会提出的“旅游+”战略,照亮了旅游前行之路,开阔了旅游发展思路,解决了旅游与各部门间融合发展的问题。

  自治区旅游局大力推进“旅游+”,全面促进旅游业态创新与拓展。以“旅游+”和“+旅游”理念为指导,发挥旅游业综合拉动作用,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创造新价值,打造新增长点。

  发挥“旅游+”,实现理论指导,政策支持,融合发展方案和实施意见,与农业、文化、宣传、交通、住建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城镇旅游全域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蒙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扶贫(富民)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共建融合发展项目库,整合各方资金和力量,推进融合发展工作。

  全区各地掀起了“旅游+”的热潮,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健康养生、乡村农业、边境口岸、休闲度假、新型养老、特色购物、研学教育、体育等相融合,相促进、相发展。

  旅游产品需要打造内涵,也要走出国内外,让游客了解,达到引进客源的目的。为此,自治区旅游局大力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旅游+互联网、吉祥物、动漫、摔跤表演互动、时装秀等,宣传推广内蒙古各地特色旅游产品。

  目前,“旅游+”已经渐渐发挥出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并积极发挥其催化、集成的作用,既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形成了新业态,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全域旅游的格局已经拉开帷幕。

  2016年,包头市仅旅游+休闲农牧业一项内容,就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的规模品质等,截至2016年底,当地共建成乡村旅游接待户71家,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旅游与红色旅游相融合,实现旅游收入4千万元。

  “旅游+”让全域旅游的发展更具活力,内蒙古正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优势,前行之路,风光无限,魅力无限。

   四季+全域促进内蒙古旅游提档升级

  今年冬季的内蒙古,不再冷清。

  呼伦贝尔市,不少国内外游客汇聚根河挑战冷极严寒,在达斡尔冰钓节聆听北国风雪呼啸、感受雾凇满城的曼妙,追寻契丹遗迹。

  独具内蒙古民俗文化特色的全区性冬季那达慕、呼伦贝尔开雪节、阿尔山冰雪节、岱海温泉冰雪节、满洲里国际冰雪节等冬季旅游产品次第推出,向国内外游客展现亮丽风采。

  与此同时,冬季赛驼、赛马、赏驼、观民俗等系列赛事活动,为冬季旅游增加了一抹亮色,为地方经济倍添活力。“通过现场观看赛骆驼、赛马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悠久与厚重,感受到草原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向上的精神。”外地游客金问褆感叹道。

  曾经,季节性问题一直是困扰旅游业发展的一道难题,特别是我区的冬季,以前一直处于休眠期。自治区党代会提出的“要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为旅游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今年冬季,我区开启了四季旅游的破冰之旅。各地以“自然大冰雪风情内蒙古”冬季旅游主题为基础,整合全区资源,有效地实现了旅游模式的全新升级,形成了以“冰雪天路”旅游区、环京津冀冰雪旅游区、现代草原冰雪旅游区、温情大漠冰雪旅游区为代表的冬季旅游特色区。

  “事实证明,重组内蒙古冬季旅游产品,让冰雪资源释放出经济效能是可行的。下一步,我们要因地制宜,细化产品,积极打造四季旅游产品,挖掘四季旅游潜力。”自治区旅游局促进处处长董利民说。

  四季旅游让内蒙古旅游活力四射,全域旅游则让内蒙古旅游提档升级。

  在赤峰市宁城道须沟,游客可以先观赏自然山水,接着去碧波荡漾的紫蒙湖乘船游玩,顺便品尝有机鱼,再去观看辽中京大明塔和博物馆,回到宾馆泡天然温泉。

  “全域旅游就是要让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秩序全域规范、旅游产业全域联动、达到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的目的。”宁城县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自治区将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四季旅游的理念,自治区旅游局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5)》的编制工作,深入谋划全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促进全区旅游产业整体提档升级。

  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以全域旅游的方式推进建设景区、线路、城镇、乡村(牧区)等旅游产品,加强交通、厕所、营地、集散、咨询、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全域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与自治区交通厅完成《自治区旅游公路“十三五”规划》,指导“十三五”期间旅游公路建设。计划到2020年形成国省干线为主骨架的旅游干线网络,二级以上公路达到80%以上,实现4A级以上景区通三级以上公路。

  高A级景区先制定一个“小目标”,在加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力度的同时。自治区指导已经进入国家前2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的14个地区和列入自治区创建名单地区,按照创建标准开展创建工作,支持更多盟市旗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0年,争取建成国家和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10个左右。

  全域旅游需要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赤峰市积极推进“全季+全域”旅游新格局;包头市石拐区借势文化软实力,开启全域旅游新局面;阿尔山市依托“滑十里冰雪、沐百眼圣泉、访千年火山、看万象兴安”的自然美景,精心策划冬游“十大主题”旅游产品,打造全域旅游。

  2016年上半年,全区旅游业保持平稳增长,旅游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区接待旅游者3160.3万人次,同比增长11.68%。这充分证明了全域旅游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是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全域旅游的创建步伐永无止境。

  看吧!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区各地,各族各界人民凝心聚力,全力绘就着四季+全域旅游最美画卷。

   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内蒙古旅游焕发生机活力

  我区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资源多样性、独特性,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大资本;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相互融合,相互烘托更是我区旅游业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6年入冬以来,内蒙古自东向西,围绕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冬季旅游产品相继推出:第17届中国(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暨巴尔虎草原祭火文化节成功举办,来自芬兰的圣诞老人相约根河敖鲁古雅,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打造“丝绸之路·首届乌拉特后旗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自然景观+文化底蕴,让内蒙古旅游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直以来,围绕草原风情、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释放蕴含旅游文化潜能,最大限度展示文化民俗底蕴,是内蒙古旅游业追寻的目标。

  全区各地一直围绕草原风光和草原民族风情破题,“天堂草原”、“蓝色草原”、“离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等各个盟市,纷纷发掘自己的区位优势,力推“自然景观+文化底蕴”来发展旅游业。

  到内蒙古人家,感受民族婚礼与民族服饰的魅力;到边境口岸,与套娃合影,感受俄罗斯风情;到大草原上与牧民畅饮,感受蒙古族人豪爽的性格;到大沙漠,感受内蒙古的壮丽与雄浑……以昭君文化节、草原那达慕、草原文化节等文化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客源的重要因素。

  如今,我区已将自然资源和民俗节庆、异域风情、历史遗址、英雄故事等人文资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旅游线路和产品从单一观光型到多元休闲型的全面升级,让世界各地的人民感受到内蒙古的民族热情,旅游多样化的文化氛围。

  依托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业,永无止境。为此,自治区旅游局推出的“643X”旅游品牌体系是实现“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的重要路径,通过六大口号、四大区域品牌、三级品牌线路、品牌景区建设对内蒙古的地域文化和资源特色进行了精准的提炼。并制订出台了《自治区品牌旅游景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多元化推进旅游产品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研究开发春、秋、冬季系列旅游产品,推进项目落地,延长旅游季节。

  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今年,内蒙古旅游业将借着70年大庆的春风,加大对外开放和对外宣传力度,加快大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景点档次,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的整体服务水平;依托农林牧畜产业,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延伸旅游资源产业链,为内蒙古国计民生谋长远发展之路;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弘扬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蒙元文化,让我们的旅游产业在大草原上挥斥方遒,向着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大步迈进!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曦)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