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内蒙古大学生择业观悄然在改变

11.04.2016  13:16

是坚守大城市,还是选择到生活、工作压力略小的基层?是选择做公务员、进入国企与事业单位,还是选择进入企业,或者自己创业?这些问题,成了近段时间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必须直面的问题。那么,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内蒙古大学毕业生持怎样的就业观?又是一年“求职季”,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理想现实寻求一致

“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文学功底还算可以,本来想找一份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好歹做个小白领。可到人才市场一看,招我这个专业的基本上都与销售挂钩,实在是不想干。”即将毕业的我区某高校学生小潘这样抱怨。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今年应届毕业生中,小潘的经历不是个案,经过与招聘单位的一番“博弈”,自信满满入场的大学生们出场时不少都耷拉着脑袋。

“由于我国优势产业还是加工制造业,新投入的就业岗位以产业链下游的第三产业为主,白领人才供过于求,理想岗位减少导致就业难,激烈的竞争又降低了大学生在应聘时的谈判地位,‘学无所用’的现实令部分求职者难以接受,因此出现了就业难现象。”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院长嘎日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专业是否对口、工资待遇是否达到预期、有无五险一金、工作是否体面、公司老总性格等……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这些因素成为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我毕业后想找份文员的工作,可以呆在办公室,轻松一点,最好有五险一金。”小潘谈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时这样对记者说。

“一些学生在面试时表现得不够自信,回答面试官问题时吞吞吐吐,难以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些求职者在面试时弄虚作假,谎报实践经验,甚至在学历上作文章,择业诚信缺失。”一位负责招聘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绝大部分本科在校生对于就业只有模糊打算,甚至有一些没有作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

“慢就业”现象增多

在一个单位实习了一阵子不喜欢便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接着实习。对于我区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小余来说,实习不是为了稳定工作,而是为了尝试工作。面对记者的采访,小余坦言:“没有明确的规划,也不着急工作挣钱,在尝试中慢慢寻找兴趣。”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像小余这样不着急就业的同学并不少,而这则被称为“慢就业”。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求职难”是不少同学选择“慢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找份适合的工作压力山大!”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云娜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她共投了30余份简历,有的石沉大海,有的经历了面试后被刷下来。虽然已经收到了两家民营公司的“offer”,但她表示会继续投放简历,“希望找到一份既适合自己,又特别喜欢的工作。再等等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嘎日迪表示,“慢就业”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面对更多的选择,大学生开始注重职业长期规划和就业质量。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中,因此广大毕业生应当量体裁衣,针对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