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一周年:敢叫旧貌换新颜

13.03.2015  10:34

敢叫旧貌换新颜

——写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一周年之际

  2014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用3年时间,投资600亿元,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大决策。这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性民生工程。经过全区上下一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成效,完成年度投资216亿元,3495个嘎查村实现全覆盖目标。一大批嘎查村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引起了社会各界以致全国各方的广泛关注。

  用3年时间投资600亿元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年度投资216亿元3495个嘎查村实现全覆盖目标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主要特点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方面甚至超出了当初的计划和设想。从一年来的进展和效果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方向正确。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高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拓展、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的各个方位,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情入手,都是为了改变广大农村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王君书记在农牧办报送的通辽市“十个全覆盖”成果材料上批示:“十个全覆盖工程抓对了,抓实了,见到成效了。要坚定信心地干下去,改变农牧区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工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看,广大农牧民是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的。这也再次说明,顺应民意、合乎民心,永远是我们应当坚持的正确方向。

  ——措施得力。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强力推进的整体态势,一推再推,毫不松懈。从推进机制上看,我们系统性地建立了统筹协调、科学规划、整合资金、宣传发动、政策支持、督导检查等六大机制。自治区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和现场观摩。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督查、亲自指导,逢会必讲、下乡必看;各位分管领导分工把口、各负其责。各厅局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补台;各地党委政府高度负责、全力以赴、层层促动、全面实施。从推进方式上看,我们采取了大规模、多兵种的集成式推进,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主线,以规划统筹项目,按照“工程建设在哪里、项目就集中投放在哪里”的原则,将各种项目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由来已久的部门项目资金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放大了政策叠加效应。这种集成式推进极大地保证了建设的总体效果,避免了多年来单一零散的建设方式,总体上达到了建一个成一个的效果。

  ——创新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都因地制宜,既完成规定动作,又自加压力,主动扩大任务,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办法,出现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亮点。比如,各地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和抓手,主动拓展“覆盖”领域,实现了整体面貌的显著变化。通辽市坚持“五个到位”,鄂尔多斯市实行“六位一体”,都是很宝贵的经验。各地多次组织异地参观学习活动,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比学赶超的热情。

  ——众志成城。各级党委政府及各个部门都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参与到这场浩大的工程中来,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大合唱。广大基层干部不辞劳苦,带领群众日夜劳动在现场;千百万农牧民被发动起来,积极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的家园。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主要收获

  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全区农村牧区工作出现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三牧”认识上的大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十七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和三个重大决定,特别是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农村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做出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做出了“十个全覆盖”的重大决策。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对区情的认识更加清醒,对加快全区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认识程度更加提升,思路更加清晰,工作力度更大,一些方面的工作从认识层面进一步落实到了深入推进的层面,从财力、人力、物力采取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措施,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惯性得到了极大扭转。

  ——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提速。“十个全覆盖”着眼于改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涵盖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很多地方以“十个全覆盖”为契机和抓手,主动拓展工作领域,从道路泥泞、破房烂院、垃圾遍地,变得道路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明亮、街道干净整洁,农村牧区重新焕发了生机。这种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缩小城乡差距的可能性,找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也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圆满完成3年任务,积累了经验,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推动了全社会力量的大协作。“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受益人数众多、影响广泛的重大系统工程,从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到项目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及各个部门,都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许多同志长期加班加点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转。从参与工程的各个方面看,很好地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作的良好格局。很多地方的村庄建设,得到了众多企业家、外出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分感人。

  ——推动了干群关系的大调整。“十个全覆盖”工作从做出决定的那天起,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就带着对农牧民兄弟的深厚感情,投入到工作当中,许多基层干部一过春节就深入到农村牧区,逐家逐户调查摸底、说服动员。农牧民从怀疑、观望到积极参与,无一不是党员干部影响带动的结果。盟市旗县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使党员干部更加认识到肩负着重任,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广大农牧民也从中看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今后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今后两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余下村庄的基础条件更加薄弱,“十个全覆盖”实施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这对全区都是一场决心和能力的持续考验。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妥善处理好解决好各种关系。

  ——处理好为民办事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所以要顺应民意,办成民心工程。要做好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工作,做老百姓喜欢的事、能接受的事,让群众最大程度地成为积极参与的主体,在自己家门口为自己办事,避免做成政府的事、干部的事,干部在那忙忙活活,而群众袖手旁观,甚至冷嘲热讽。如果这样,费力不讨好,“十个全覆盖”工程就失去了意义。

  ——处理好全面推进与有效投入的关系。自治区用3年时间实现“十个全覆盖”,下了很大决心、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农村牧区的历史性欠账,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先把绝大多数、绝大部分地域搞好,然后发挥吸纳和集聚功能,影响和辐射更多的村落,逐步深化建设内容。而且,有些村落随着城镇化加快的趋势,也会撤并转移,失去大规模投入的价值。资源配置和公共财政的投入也要讲究效益。各项涉及农村牧区的建设要在统一规划下协同进行,特别是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要与“十个全覆盖”有机结合,防止政出多门。

  ——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为了搞好项目建设,各级都尽了最大努力,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也存在脱离当地实际和过度举债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要兼顾需求和可能,过度要求上规模、上档次,超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群众的承受能力,也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后果。所以,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先把十件事做好,其它的项目看能力看条件,循序渐进,防止脱离实际、贪大图全,防止大拆大建,把握好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的尺度。

  ——处理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十个全覆盖”工程着眼于提高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仅仅要解决农牧民群众行路难、看病难、喝水难等问题,也将为农村牧区打开一个通往现代文明的窗口,还将为农村牧区未来发展积蓄坚实的后劲。这就是说,“十个全覆盖”的规划布局、项目实施的深度和内涵,一定要考虑每个嘎查村的未来发展,要把产业主导的理念树立起来,避免为“覆盖”而“覆盖”。一个村庄建好了、美观了,一定要让它有产业支撑,才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兴旺起来。(作者: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农牧办主任、“十个全覆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