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内蒙古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04.03.2017  21:0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内蒙古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979所,总床位数24.2万张。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冯呼和告诉记者,截止到目前,内蒙古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59张,这在全国也排在前位,内蒙古养老服务业呈现出改革创新、机制完善、师范引领、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一步,内蒙古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及“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PPP模式、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促进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

  目前,自治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979所,总床位数24.2万张,养老床位比2015年新增2万张,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59张。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养老服务呈现出改革创新、机制完善、示范引领、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网络配图

  据介绍,今年自治区将出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意见,力求把该放的权利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物管住管好,在落实好社会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推动发放方式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加大精准扶持工作力度。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及“互联网+养老”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力度,通过PPP模式、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促进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并鼓励民营养老机构充分利用自治区得天独厚的旅游、中蒙医药资源优势,支持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候鸟式养老服务、蒙医药养老服务等新兴养老业态发展。

  此外,今年自治区将精简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审批,推进审批服务相互衔接,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调办”。培育和扶持合格供应商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发起设立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独立运作的养老投资基金,进一步完善规划、土地、财政支持和投融资政策,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精细化、运作经营市场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建立社会评估机制,发挥行业自律、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依法依规从严惩处欺老虐老行为。

   让养老更“智慧”——“互联网+”助推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在线咨询、预约挂号,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关怀陪伴等养老互助服务层出不穷;为老年人设计的健康手环、健康腕表等可穿戴监护设备也日渐流行……互联网为老年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借助互联网推进我国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网络赋能”重构老年人生活

  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微信拜年、红包祝福等网络交流方式不仅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也被不少老年人接受和使用。

  日前,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显示,从老年人使用的微信功能中,除了最常使用的语音或文字聊天之外,超过半数的老人会使用视频聊天、微信群、朋友圈、发红包等功能。

  据该报告显示,近80%的老年人表示,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可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常识、拓展兴趣爱好。而在自由表达意见、使用最新产品等方面,使用网络的老年人明显比未使用网络的老年人更占优势。

  “网络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在于工具性赋能、社会参与赋能和情感赋能。”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朱迪认为,互联网逐渐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老年人的交流方式增加新途径,使老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参与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实践,获取更多信息,培养兴趣爱好,增加情感表达,改善孤独状态。

  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天夫看来,语音、视频等网络功能增强了老年人与子女的异地代际交流,提升了家庭凝聚力和归属感,“互联网赋予老年人更多的机会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养老过程中来,实现养老观念的转变”。

   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丰富多样

  “在这里养老能体验不一样的精彩,感受不一样的快乐。”家住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光明社区的老人王树义说。记者了解到,日前龙潭街道与50+生活馆进行为老服务合作,老年人可通过微信预约、信息服务平台等参与文化养老活动,并享受到老年餐桌、心理辅导等养老服务。

  “虚拟养老院、老年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都是很好的尝试。”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方彧说,老年人对于互联网养老,尤其是互联网医疗等服务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要真正把技术和服务结合起来,使养老服务更加多元化。

  目前,我国养老方式主要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及社区养老,其中居家养老占96%,机构养老占3%,社区养老占1%。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7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养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多数也只使用预约、挂号功能,对于药品配送、问诊、报告等功能很少使用。业内人士表示,整体来看,当前我国老年人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仍然较低。

  专家建议,要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企业和健康养老机构充分运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

  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促进老年产品用品升级;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当前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市场还需要去开拓和探索。”方彧认为,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要从企业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入手,找到一个可营利、可持续的“互联网+养老”商业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朱迪表示,在老年群体中,互联网资源分布并非均衡,有的老人可能买不起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或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未来应创造条件,跨越‘数字鸿沟’,增加无法接触互联网的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供给。

   内蒙古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2月23日,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内蒙古将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建立社会评估机制,发挥行业自律、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依法依规从严惩处欺老虐老行为。

  据了解,民政部门今年将积极开展养老机构质量建设年行动,开展养老机构摸底调查,研究制定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规范,完善养老机构质量监管体系,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及加快农村牧区养老服务发展。

  此外,民政部门在落实好社会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推动发放方式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加大降准扶持工作力度;还将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及“互联网+养老”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力度,通过PPP模式、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促进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同时将鼓励民营养老机构充分利用自治区得天独厚的旅游、中蒙医院资源优势,支持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候鸟式养老服务、蒙医药养老服务等新兴养老业态的发展;将精简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审批,变“多头办理”为“一口办理”,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冯呼和表示,内蒙古将出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意见,力求把该放的权利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

  据民政部统计,内蒙古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目前,内蒙古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979所,总床位数24.2万张,养老床位比2015年新增2万张,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59张。

  【乌海市】

  近日,经乌海市政府研究同意,乌海市印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对未来几年乌海市养老服务业及健康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规划与指导。

  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79854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7%。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53629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1.9%;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8252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0.3%;100周岁以上8人。目前,乌海市已进入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阶段。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乌海市积极探索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协作机制,通过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等方式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居家养老,以社区养老和社会化助老为手段,采取家庭自助、社区扶助等多种服务形式,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意见》确定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为原则,坚持保障基本突出重点,深化改革服务创新机制,着力突出特色优化服务;将医养融合发展纳入《乌海市养老失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逐步建立符合乌海市实际的医养集合体制机制,大幅提升医养集合服务能力及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并实现医养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规模合理的新格局。

  《意见》的实施,不仅是乌海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有利于提高养老院入住率、减轻医院病床压力、降低医保负担,对盘活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包头市】

  日前,包头市2017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今年包头市将充分调动、激发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支持智慧养老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探索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民建公助,以及与海南省有关城市合作,利用闲置楼盘探索候鸟式养老模式,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截至2016年年底,包头市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总数达到83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达到174个,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达到109个,建成两个智慧社区;共设置养老床位数19348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1张。滨河、兴胜、惠德等20多家养老服务机构设置了老年慢性病康复院、门诊、医务室等医疗机构,开展日常康复工作。包头市的养老服务业正尝试着向医养结合的模式过渡。同时率先在全区发放困难失能老人补贴,2759名老年人受益。到今年底,计划全市50%的行政村、80%的社区建成养老服务设施站点;全市60%的乡镇苏木、街道建成互助幸福院、托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稿源:综合《呼和浩特日报》、《中国经济报》、正北方网、乌海市人民政府、包头市人民政府、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