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身正育英才——记内蒙古师范大学首任女校长窦伯菊

30.06.2016  01:03

窦伯菊

  1951年,她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来到陌生的北疆——内蒙古兴安中学任教;1954年,她调任内蒙古师范学院生化科副主任;1958年起,她先后任内蒙古师范学院生物系党总支书记及系副主任、学校党委监察委员会委员、学校教务科技处副处长、科研生产处处长、校党委常委、副校长;1983年4月,她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成为该校首任女校长。她,就是窦伯菊。

  1989年国庆节前夕,窦伯菊荣获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成绩卓著,为母校争得了荣誉”“坚持边远地区工作满30年以上,为母校争得了荣誉”荣誉证书、证章。

  她严谨务实,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涵养上狠下工夫

  在担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期间,窦伯菊提出必须端正办学思想、坚持高师院校师范性的教学理念。她从学校服务对象、学科设置、办学层次、规模等诸方面总结了“四不原则”;依据学校的教育理论、文化特点等,创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8字校训。

  1985年,为迎接第一个教师节,窦伯菊在内蒙古师大校报撰文要求教师:“用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熏陶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悉心培养一代英才,成为当代师表”。1986年,窦伯菊再提出要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教育力量。1988年11月2日,在全校处级干部会上,窦伯菊提出坚持从严治校方针,特别是要从严治吏,从各级领导做起,要以身作则,以法作则,学校纪委要严谨治学、严格管理、严密考核、严肃处理,不能“软、散”,绝不搞“下不为例”、不搞照顾通融,丧失原则。

  窦伯菊多次指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如何培养人才而展开。因此,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解决“三重三轻”的问题,坚持“三增三减”原则,教学内容要由杂变精、由旧变新,教学方法要由注入式转为启发式。她提出,修订师资培养规划要体现普遍提高、重点培养的精神,重点培养学术带头人,加速学术梯队建设。1985年12月与1988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进行了两次教学大检查,两次检查均由窦伯菊亲自牵头,分组进行。通过听取系主任汇报、与教研室主任座谈、召集学生座谈、随堂听课、检查教学日历及教案等,检查组对学校总体教学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为抓好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8年8月30日,在窦伯菊的积极努力下,由师大主办的“《蒙古秘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隆重开幕。大会有各国贵宾参与,分组对《蒙古秘史》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论文质量高,在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同时,他们对学校的学术水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她善解人意,体恤下属,却对女儿们亏欠太多

  对待工作,窦伯菊严肃认真到较真儿的地步;对待下属,她却理解体恤到令人感动:担任校长期间,窦伯菊年年主持学校职称评定工作,但她自己却从未申报教授职称,尽管她在教学、科研和外语各方面都具备申报教授的条件。她说:“我不应该与一线教师争教授名额。”

  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学校生物系一位老师妊娠反应很厉害,六七天吃不下饭,身体虚弱得下不了地。窦伯菊说:“这怎么能行!”她立即回家用家中仅有的一点儿白面蒸了6个包子送过去。过来人都知道,那时候每人每月也就供应1斤白面,粗粮都吃不饱,更何况细粮。

  校团委一位女老师夫妻双方的父母都在外地,临产了还没准备宝宝的衣物。窦伯菊得知情况后,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空为其准备了小被褥、小衣服,整整齐齐地交给那位老师。

  ……

  窦伯菊是3个女儿的妈妈,但很多时候,她却尽不到母亲的义务:她响应党的号召,让刚满16岁的大女儿参加生产建设兵团,接着又将二女儿送到农村插队,家里还剩一个小女儿经常没饭吃,于是童年的她与方便面结下不解之缘。每天早晨,小女儿还没起床时,窦伯菊就去上班了,往往等到晚上才能回来。一天,窦伯菊和丈夫都出差在外地,家里的小女儿突然肚子疼得厉害,躺在床上打滚儿,是邻居把她送到了医院急诊室。经查,是急性阑尾炎需马上手术,由于病情急,大夫只好在无家长签字的情况下进行了手术。直到女儿拆线回家后,窦伯菊才从外地出差回来……

  1992年9月10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40周年大会上,窦伯菊作了声情并茂的发言,同时,也为自己10年的校长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就是窦伯菊,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今,虽已离岗近20载,但她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贡献从不曾被淡忘,她大爱无疆的故事仍在校园中传扬……(张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