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托克托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有创新

30.12.2016  06:04

  在托克托县这片古老土地上,原始的黄河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碰撞交流,加上特色鲜明的晋商文化,相融共生。2400多年的人文积淀,使云中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厚,且弥足珍贵。

  历年来,托克托县政府对这些民间艺术瑰宝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抢救性保护措施,拨出专款由专人对历史遗存多次进行采录整理,制作成完整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存档,使其得以传承并保留了其原生态的韵味。同时积极申报,现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4项:分别是双墙秧歌、托克托传说故事、寿阳鼓、托县面塑;列入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5项:分别是托克托民间曲艺、托克托九曲黄河阵、托县剪纸、托克托社火、托克托吹歌等。

  双墙秧歌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是托县地区土生土长并以其诞生地“双墙村”命名的民间舞蹈节目。表演形式有“过街”演出和“打场子”演出,文秧歌有《海蚌戏渔翁》《拉花踢鼓》《货郎》《划旱船》等50多个节目;武秧歌有《醉打蒋门神》《打焦赞》等20多个节目。最兴盛时,有节目百余个,唱段数百首。双墙秧歌曲调以蒙古曲儿、山曲儿乃至码头调为基础,汲取了晋、陕、冀等地的民间艺术营养,其节目可取材于戏剧,也可取材于生活,表演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双墙秧歌作为托克托社火的重要节目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使民间传统的社火节目别开生面,妙趣横生。有些节目,则走出社火圈子,登上戏剧舞台,其表演则借鉴传统戏曲的艺术精华,是戏曲艺术社火舞蹈化,也是社火舞蹈的戏剧化。

  双墙秧歌作为托克托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于2006年被列入呼和浩特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两级保护项目。2015年,由托县乌兰牧骑编排的双墙文秧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社火队伍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大赛,其中《竹马·老汗王进京》剧目荣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大赛金奖。

  托克托传说故事是托县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托县现有的村落大多形成于清朝乾隆之后,至今流传下来的较完整的民间故事,多是反映元明清及以后的事情,亦有少量战国时代、秦汉和宋代杨家将的故事。托县民间故事内容丰富而且有好些完整的故事,与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托县地区的民间故事按内容分,可大致分为“地方风物传说”“地名传说”“寺庙传说”“狐鬼传说”“爱情故事”“生活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故事”“历史传奇故事”以及“创世神话故事”等。托县民间故事的内容有鲜明的地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托县地区的历史、地貌、风物、人情世故、人物活动、经济文化等。2007年,托县政府组织人员编写并出版了《托克托民间故事》,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寿阳鼓”是托县乃至土默川地区典型的民间社火文艺节目,它源于山西寿阳,是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融为一体的代表作。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水泉村的“寿阳鼓”,时至今日,是土默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民间社火文艺节目皇杠表演的伴奏锣鼓曲。“寿阳鼓”为村民世代相传,传承历史已有300余年。“寿阳鼓”的主要乐器有鼓(直径1.5米,高1米左右)、铙、钹、小锣。乐曲分为顺调、歇锤子、硬鼓子、双锤、四砸、九锤子、六砸等演奏方式,多种演奏方式交替使用,有机转换,鼓、铙、钹互相呼应,组成一曲激昂雄浑、动人心弦的锣鼓曲,演奏时间可达20多分钟,可一鼓一铙一钹一套乐器演奏,也可多鼓多铙多钹几套乐器演奏,多套组合起来,形成强大阵容,气势雄浑,十分壮观。

  此外,列入托克托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托县二人台、托县鼓吹乐、黑水泉民俗村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托县无形的资产,给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