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立足我区实际提出,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完成这一目标,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应有五大重点。
一.营造创新环境,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营造文化产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推进党委、政府主导的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各行业部门主导的制度创新。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政策需要协调、衔接和系统化,包括投融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生产力范畴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政策、产业融合政策、市场监管政策等生产关系范畴的政策。建立、完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兴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探索“动力导向、框架导向和过程导向”的创新途径,动力导向创新主要包括技术推动下的业务流程创新、需求拉动下的顾客价值创新、竞争压力下的市场开拓创新;框架导向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价值链、产业链、系统集成的视角,为企业提供特定框架下的所有创新可能;过程导向的创新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市场环境、行业背景、发展阶段以及创新要素的逻辑关系,涉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全过程。加强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企业培训,全方位变革文化产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二.依托特色文化,形成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从生成维度来看,特色文化主要包括本土维度的地域文化、族群维度的民族文化、历史维度的传统文化。这三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文化,塑造着地域的风貌和个性,蕴含着民族的基因和记忆。
在依托特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避免对特色文化的粗放开发、过度开发、截取式开发、剥离式开发、篡改式开发、破坏式开发、竭泽而渔式开发等不当开发,要避免以“硬件思维”代替“人本思维”、以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代替民生工程、以经济效益代替社会效益。
为了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创新特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模式,构建特色文化开发利用服务平台,营造集聚资源、集成服务的产业支撑系统;应在全面评估特色文化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出发,探究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的路径;应依托特色文化的创意开发和科技提升,努力发展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
三.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能起到丰富文化与旅游产品、增强文化与旅游实力、刺激文化与旅游消费、培育文化与旅游增长点和动力源的作用。政府应引导并加强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分工与职责,实现资源的互补性投入和能力的互促性提升。目前融合方式有:
资源整合模式。该模式是以创意和科技为支撑,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性开发,同时注重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并以此打造或重塑区域品牌及区域文化和旅游品牌。
要素延伸模式。该模式把文化产业要素延伸到旅游产业中,赋予原有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以历史文化气息和现代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旅游项目和产品的魅力与品质,例如各种文化主题公园。
互动互融模式。该模式体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向作用。该模式的优化有三个关键:一是要选准互动互融的主题,突出产品的新颖性;二是要丰富互动互融的内涵,突出产品的层次性;三是要拓展互动互融的外延,突出产品的系列性。
节事会展模式。该模式以节事会展为平台,引入富有创意、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各类文化和旅游要素,烘托节事会展的文化氛围,凸显节事会展的旅游价值,带动文化和旅游的消费与投资,从而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该模式的优化,在于借助节事会展挖掘融合的内涵深度、扩张融合的经营宽度、拉长融合的时限长度、拓宽融合的涉及广度、增加融合的品牌亮度。
四.改善文化民生,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居民生计,反映了居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程度。改善文化民生应以尊重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了解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前提,以构建普遍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提供兼具本土性、时代性、创新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重点。为改善文化民生以夯实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应采取以下措施:明确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比例;放宽、降低公共文化服务准入门槛,在融资、税收、用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非禁止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和政策,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文化富民”和“文化就业”为目标,为居民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构建绩效评估体系,改变公共文化服务只问投入不问绩效的状况。
五.融入生态经济,提高文化产业生态效益
生态经济是人类按照生态规律、运用生态理论构建的经济体系,广义上包括环保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相互交叉的范畴。其中,环保经济侧重于发展环保产业、减少环境污染;低碳经济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碳排放;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富民;循环经济强调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以生态经济的融入提高文化产业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合理的资源利用,生产更多、更优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以及文化服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对于提高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及资源型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王光文)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20日10版
[责任编辑 孙静华 ]